中國經濟再次面臨“三難選擇” 控風險還是穩增長?
- 經濟學當中最著名的三難選擇是“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即一國無法同時實現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和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三個目標。我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新的“不可能三角”下進行艱難的平衡,也即充滿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經濟穩定增長與系統性風險防控。
落實到政府宏觀政策層面,則是在對外開放政策、穩增長政策與防風險政策之間的“三難選擇”。在這個政策三角中,堅持對外開放似乎已是既定的政策選擇,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環境變動的影響:如果外部環境相對平穩,則國內政策有較大的空間可以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平衡;而如果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較強甚至出現較大動蕩,則國內政策在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將很難兼顧,從而或者不得不暫時放棄其中一個目標,或者不得不在兩個目標上都進行一些妥協。
當前,防風險與去杠桿的政策的確為中國短期經濟帶來了一定的局部風險和下行壓力,而外部環境的動蕩也進一步增大了中國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在中國經濟再度面臨“三難選擇”的時候,我們認為:
第一,政府應保持政策定力,堅持防風險的大方向不變,既有的嚴監管政策不能因為出現了局部調整壓力就出現倒退。
第二,政策需要微調,以避免引發系統性危機,例如:可適當放開表內信貸額度,釋放非標回表空間;貨幣政策可以適度邊際放松,減輕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收縮的壓力。
第三,政府防風險政策的優先級仍然要高于穩增長,這也意味著下半年宏觀經濟的回落將是大概率事件;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但風險的出清有利于為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將為相應的資產提供更好的投資機會。
投資與凈出口動能減弱,消費是穩定器
下半年,宏觀經濟增速將繼續溫和回落。投資受制于地產調控與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的政策,房地產與基建投資增速均難有好轉;而由于金融監管政策抬升企業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各領域企業的投資都將受到制約。
出口由于外需走弱、人民幣匯率升值、中美貿易戰沖擊,其增速存在下行壓力;進口則因高科技領域的進口依賴、原油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匯率強勢、部分消費品關稅降低等影響而保持強勢;進口強于出口的格局延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概率減弱。
消費近期受到端午假期錯位、關稅政策帶來消費推遲等短期擾動而有所下滑,但未來仍將在震蕩中保持相對平穩,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穩定器。預計二、三、四季度GDP增速穩步下行,分別為6.7%、6.6%、6.4%,維持全年GDP增速6.6%的判斷。
通脹仍將溫和可控。CPI方面,考慮到豬肉價格價格對CPI的負面影響將逐漸弱化,原油價格難以持續走高且其對CPI影響本身較弱,醫療保健分項則將持續回落,因此年內通脹仍將溫和可控,我們將全年CPI同比從2.3%下調至2.0%。PPI方面,油價沖高乏力,國內需求端面臨走弱,工業品價格難有趨勢性上漲行情;加之基數在三四季度仍將繼續走高,預計PPI在6月份沖高后仍將回落,維持全年PPI同比水平在3.0%左右的判斷。
金融嚴監管不變,貨政邊際偏松,財政力度受限
結合前述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難選擇”分析,我們認為金融嚴監管政策方向不會改變,政策落地與金融機構的業務調整也將按部就班地進行。
貨幣政策下半年將繼續保持穩健中性的基調,但在流動性支持方面將有邊際偏松的微調,以對沖防風險政策對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存在進一步降準的可能性。
財政政策方面,監管預算內的財政支持有所提升,但金融監管與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對廣義財政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這從目前基建投資增速的大幅下滑也可見一斑。預計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仍然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