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全球貿易之損害需時多年方能修復
-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家劉遵義指出,美國人民對于民主主義的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情緒并非川普所創造,他只是有效利用該情緒。美國企業領導人先前一直委婉批評川普總統的貿易政策,因為他們希望川普總統能接受他們的觀點,且川普總統支持減稅與放寬管制。但他們現在擔心真正的損害可能正在發生。
曾任布希總統白宮幕僚長,也是企業圓桌會議主席的共和黨員Joshua Bolten在參議院的公聽會針對鋼鋁關稅議題指出,政府官員表示每個人都需要在短期吸收一點痛苦,而問題終會解決。但一旦破壞供應鏈且證明是不可靠的貿易伙伴時,便會永久失去這些合作關係。關稅威脅和報復措施會產生不確定性,可能阻礙企業投資新工廠和設備等資本支出。
投資管理公司BlackRock執行長Larry Fink警告,若川普政府針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額外課徵關稅,股市可能會下降10%至15%。安聯公司(Allianz SE.)首席經濟顧問Mohamed El-Erian指出,美國可能會在貿易戰中戰勝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對美國出口量較大,受損情況嚴重。但由于可能會面臨大規模對抗,故有理由不輕易採取此做法。
從長遠來看,貿易障礙會使全球經濟效率下降,因為受保護國家的生產成本較高。OECD估計,如果各國將關稅稅率恢復到1990年的水準,2060年的世界平均生活水準將比OECD的基線情境降低約14%。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宏觀情境負責人Jamie Thompson表示,短期糾紛可能產生非常長期的后果。
曾任柯林頓總統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的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政治學者奈伊(Joseph Nye)在2017年9月曾表示,川普總統執政期間可能是世界事務的暫時失常。但在最新訪問中,奈伊認為在川普總統訪問歐洲和進行關稅戰之后,必須思考川普總統可能意圖破壞自由國際秩序體系。其中包括WTO、聯合國、北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美國共同創立的國際組織。此外,其他國家并非將各種舉動視為川普總統的個人行為,而是當作美國整體政策。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經濟學者David Denoon認為,這讓美國人民了解從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政府的策略無法使中國大陸採取更合作的外交政策或減少損害對手國的經濟政策,他可理解川普總統的目標,雖然并不認同川普總統策略。美國智庫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創辦人Clyde Prestowitz指出,這些長久存在的問題老早就該注意解決,現在提出其做法及措辭恐非盡合人意。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經濟學者Robert Shiller認為貿易戰是國際悲劇,但如果最終讓我們想起自由貿易的風險并提出改善機制,便會帶來好處。
下任美國總統可能仍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態度,但與盟友或WTO等機構共同合作。香港研究機構Asia-analytica董事總經理龍寶林認為,美國國會在川普總統就任之前,便支持打擊反競爭的中國大陸。反對意見并非反對對抗中國大陸,而是反對採取關稅策略。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預測會未來出現基于地理與價值觀而成立的貿易團體。經濟學者Jim O’Neill認為,全球貿易逐漸向東方與南方轉移,因此各國并不必然會受到美國影響。跨太平洋伙伴協定沒有美國依舊持續進行,歐盟與中國大陸共同發布貿易公報,并與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在小羅斯福總統的游說下,制定1934年《互惠貿易協定法》(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 Act),國會授權總統進行關稅減讓協商。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經濟學者Douglas Irwin指出,從大蕭條時期的歷史經驗可得知,從貿易戰中反彈并不如想像容易。下任總統可撤銷鋼鋁關稅等行政命令,但煺出NAFTA等國際協定則難以逆轉。中國大陸對美國開放市場的進度緩慢,中國大陸可拖延非關稅措施來報復美國課徵關稅。
川普總統能藉由貿易爭議獲取政治資源的塬因之一乃是由于人民對自由貿易的理解模煳,且并非強烈支持。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民調顯示,在美國、歐盟、加拿大與墨西哥等國,超過半數民眾支持自由貿易協定,但更高比例的民眾認為政府應更強烈保護國家經濟以對抗外國競爭者。匯豐銀行(HSBC Bank Plc.)高級經濟顧問Stephen King表示,責怪外國比起需要長時間進行的改善技術、教育和社會流動更容易。倘川普背離過去美國承諾而經濟仍然不錯,則未來這種採孤立政策的美國其支持群眾將會超越傳統川普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