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下的區域經濟風險可控 產業升級提上日程
- 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建議,各部門應該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和設備等方式,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降低產品的可替代性,幫助企業獲取技術優勢,這樣可以鞏固現有市場,增強企業競爭力。
貿易摩擦下的企業
中美貿易摩擦逐步升級,對中國個別行業和地區影響較大,但綜合來看,風險總體可控。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獲得華東兩個地級市金融監管部門針對貿易戰對地方經濟影響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三輪共2500億美元的加征關稅清單后,雖然導致部分企業訂單減少、市場拓展難度加大、投資布局受限,但對兩市開放型經濟短期內影響不大,部分有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的企業仍具有較強話語權。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建議,各部門應該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和設備等方式,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降低產品的可替代性,幫助企業獲取技術優勢。技術優勢能夠展現出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振華重工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其憑借及時和價格優勢,“打贏”貿易戰,成功從美國加征關稅清單中逃離。(張星)
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獲得華東兩個地級市金融監管部門針對貿易摩擦對地方經濟影響的調查報告,從中可以管窺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影響如何。報告顯示,三輪共2500億美元的加征關稅清單后,雖然導致部分企業訂單減少、市場拓展難度加大、投資布局受限,但對兩市開放型經濟短期內影響不大,部分有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的企業仍具有較強話語權。
需要說明的是,兩地級市均位于華東一工業大省北部,在本文中以S市和H市代稱,兩市今年上半年GDP總量在1000億元至2000億元的區間內,在該省13個地級市中位于中下游水平。
八成企業影響輕微
先來看S市的整體對美貿易格局。2018年1-7月,S市共222家企業開展對美貿易,占全市外貿企業的35.4%,累計貿易額3.01億美元,占全市總額的14.6%。其中出口2.58億美元,占全市的19.8%,主要產品有塑膠制品、乳膠手套、家具、休閑用品、紡織服裝等;進口0.44億美元,占全市的7.9%。主要產品有干堅果、生牛皮和乳清等。
短期來看,本次中美貿易摩擦對S市開放型經濟的影響主要呈現以下兩個方面特點:
一是涉及企業相對集中,呈現“二八”分化現象。三輪共2500億美元的加征關稅清單中,涉及S市1611家企業。其中,涉及金額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37家,占20%,但出口份額占涉及總額的80%,影響相對集中。
具體來說,前兩輪已實施的500億美元加征關稅清單中涉及S市出口661.3萬美元,涉及企業32家。除了一家新材料公司涉及265.8萬美元,一家電子設備公司涉及146.9萬美元,其余30家企業累計涉及248.6萬美元。
在第三輪預實施的2000億美元加征關稅清單中,涉及企業130家,涉及金額1.39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量的11%。其中6家企業累計涉及金額5753萬美元,占涉及總額的41.7%;29家企業累計涉及金額6087萬美元,占涉及總額的43.9%。
二是涉及行業范圍廣,整體強度偏弱。此次中美貿易摩擦涉及S市塑料制品、紡織服裝、木制品、機電產品、玻璃制品、食品醫藥、衣服產品加工等10余類不同行業,其中涉及最深、金額最大的為塑料制品,涉及金額4700萬美元,分別占全市涉及總金額和塑料制品總產值的32.4%和2.7%;木制品涉及出口額位居第二位,涉及金額2500萬美元,以木質家具為主,分別占全市涉及總金額和木材加工產值的17.24%和0.6%;紡織服裝位居第三,涉及金額1100萬美元,分別占全市涉及總金額和紡織服裝總產值的7.58%和0.3%,且80%以上涉及金額來自2家制帽企業。其余行業平均涉及出口金額在400萬美元左右。
S市調研結果顯示,有一批新材料、地板公司有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雖然關稅提高至25%,但因產品不可替代性強,企業通過提高價格、持續推出新品等有效手段,仍具有很強的話語權,產品在美國市場依舊暢銷。
此外,S市現有正常經營外資企業316戶,其中和美國有貿易往來企業44戶。這些美資項目大多為美籍華人投資,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較小。
但S市調研報告也坦言,貿易摩擦短期對出口影響較小,中期可能會逐級放大。美國作為S市主要出口市場,短期內,貿易摩擦對出口及主導產業的影響程度相對較輕,但長期看可能會持續發酵。一方面訂單轉移會加快,企業在短時間內可能無法完全消化。同時,對美出口的木制品、服裝等企業反映,目前美國部分進口商已經逐步在醞釀中國制造的替代品,客戶已有向東南亞、印度等地轉移的趨勢。另一方面拓展新市場難度可能加大。如果當前2500億美元征稅清單全部落地實施,大部分波及企業勢必會加快開拓新市場,可能會造成企業壓價拼搶訂單,導致企業整體利潤率的下降。
單體企業抗風險能力稍弱
H市的調查報告涉及轄內8家對美出口企業,主要從事日用品、服裝、紡織、家具和鋼制品制造業,全部為民營或者港澳臺投資的生產型企業。
與S市的報告類似,H市報告顯示,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幾乎不受影響。比如轄內某電子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產品為噴霧器頭,對美出口約占企業出口總額的50%,為前期500億美元加征關稅清單中的產品,2017年涉稅產品出口總額為360.95萬美元。但由于該企業使用以色列公司的相關技術和模具,相關模具制造工藝難度大、成本高,技術優勢明顯,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美國客戶已經同意承擔加征的關稅,并且不會減少訂單,企業預計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對美出口不會出現下降,利潤也不受影響。
報告稱,較之單體企業,集團下屬子公司抵抗風險能力較強,比如轄內某家具生產商主要生產皮沙發,2017年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的95.56%,其產品主要銷往美國,但企業訂單全部由新加坡的關聯公司負責簽訂,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能夠通過轉移關稅和集團公司內部調動產能的方式減少征稅對企業產生的沖擊,目前企業預測受貿易摩擦影響,對美出口可能會下降15%左右,但是對企業的總體經營影響有限。
而訂單變化的主要決定因素是美國買家的承壓能力。報告顯示,國際知名公司對加稅的承壓能力較強,更看重出口方的綜合實力,出口訂單相對穩定,而中小美商不愿承擔加稅帶來的成本壓力,另尋合作伙伴。比如,轄內一家制帽企業的合作伙伴中有阿迪達斯等國際大型運動用品企業,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基于長期的合作關系和企業良好的產品質量愿意接受較高的關稅。
較為困難的是單體加工企業。調查發現,轄內一家廚房家具生產商2017年出口總額3547萬美元,對美出口總額為3132萬美元,占全部出口的88.30%,受本次2000億美元征稅政策的影響,美國客戶訂單已經停止,企業預計今年11月份后對美出口將出現大幅下降,企業出口將會下跌50%以上。但好在這家公司及時調轉方向,通過個性化設計的方式,將產品和廚房家裝設計結合,實現國內銷售。
破題之道
一位地方金融監管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經濟韌性較強,美國加征關稅影響的主要是低級產品出口,對地方GDP總體而言影響不大,但是可能對地方就業有所影響,可能會造成工人收入暫時下降。此外,受到影響較多的是從美國進口高端技術的合作中方商家。
H市調研報告建議稱,企業應當開拓國內市場,加快市場轉型,填補美國客戶離場造成的損失。此外,應調整產業布局,規避“原產地”關稅負累。
從政策上,H市金融監管部門建議,各部門應該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和設備等方式,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降低產品的可替代性,幫助企業獲取技術優勢,這樣可以鞏固現有市場,增強企業競爭力。對于部分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空間較小,建議外匯局聯合商務、稅務和海關等多部門,繼續出臺相關便利化政策措施,實現貿易便利化,推進減稅降費措施,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對沖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小企業一方面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拓沿線國家市場,實現產品銷售地區多元化,一方面在進入新興市場時,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范圍,降低企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