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看嘉興丨張祥林:一臺縫紉機縫出“服裝王國”
- 40年,彈指一揮間。
改革開放,給嘉興大地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留下了日久彌新的故事。
站上新的起點,我們選擇了十個人、十件事、十本賬、十座地標。
回望這些人、這些事、這些地標,曾在嘉興大地上留下怎樣堅實的印記。
人是萬物的尺度。在我們的報道里,這些人既杰出又平凡,這些事既宏偉又細微,這些歲月既絢爛又日常。
其實,每個人都是改革開放的同行者、見證者、受益者。愿我們的筆尖和鏡頭,能帶給你回望的溫暖和前行的力量。
近日起,浙江新聞客戶端嘉興頻道推出《波瀾壯闊40年 改革開放看嘉興》欄目,敬請垂注。
【人物名片】
張祥林,男,自1978年開辦縫紉機學習班至今,一直從事服裝行業,現任浙江華城實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浙江華城實業投資集團公司旗下的服裝企業連續13年榮獲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稱號。張祥林是平湖市優秀企業家,平湖市人大代表,平湖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浙江省服裝行業協會副會長、平湖市慈善總會副會長等。
扛著縫紉機走村串戶
一段抹不去的記憶,一直支撐著張祥林的創業熱情:40年前,他作為小學徒,每天起早貪黑,扛著縫紉機滿鄉跑。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許我還在扛著縫紉機走村串戶。”對張祥林而言,改革開放四個字猶如珍珠,鑲嵌在他創業的每個腳印中。
每一步都那么清晰。1957年,張祥林出生在平湖市黃山鄉金門村一戶普通的農家。高中畢業后,他跟著哥哥,當起了縫紉工學徒。每天天未亮,張祥林便扛著40公斤重的縫紉機,步行到別的村子去縫制衣服。
手藝改變了張祥林的生活。“每到過年前,天天忙到深更半夜,最多一天能賺四塊錢。” 在一斤米價1毛5分錢的當時,張祥林成了“高收入”青年。平淡而忙碌的日子,持續了七八年。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飄進了平湖的這個小村。
“第一次從鄉里工作的親戚口中,聽到‘改革開放’四個字,特別振奮。”張祥林說,當時他已不滿足永遠只當一名“出門工”。
想到就干。瞄準當時縫紉師傅緊俏的行情,1978年年底,張祥林在村里開辦了第一個縫紉培訓班,培訓費20元,一個月,包會。最紅火時,班里有15個學徒。好景不長,火爆的培訓班因某些原因,被迫停辦。
張祥林的腳步并沒因此而停住。這一次,他向東走,走進平湖全塘鎮的一家服裝廠。而這里,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毗鄰交界。
“那時,上海已有許多企業在做外貿訂單。”張祥林所在的廠就是專門替上海一家服裝企業做外貿服裝加工。在這里,拿著每月150元“高薪”的張祥林身份變了,由一個埋頭苦干的裁縫師傅,變成了對外交流頻繁的外勤人員。
張祥林應付自如。每個月,他先乘拖拉機到上海石化,再坐小火車到上海市區,最后搭電車抵達目的地。“一副鄉下人打扮,卻能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 張祥林腳蹬一雙運動鞋,身穿海軍藍褲子,套著軍綠色軍裝,時常追趕著電車。
1988年的張祥林(右一)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追趕之間,打開了張祥林的視野,也讓他真切觸摸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脈動。
1982年,重拾創業信心的張祥林回鄉辦起了服裝廠。那時,以社、大隊為主體的集體服裝廠已開遍平湖大地。“基本每個村都有好幾個廠。”張祥林說,當時他所在的村就有3家服裝廠,規模都在80人左右。
商機總是留給有眼光的人。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3年后,張祥林敏銳地發現,平湖這么多服裝廠,里料、輔料卻都要從外地采購。于是,他果斷關停效益一般服裝廠,改行做起了服裝面輔料貿易。
時代的變化,也印證了張祥林的判斷。此時,平湖服裝之城的美譽已逐漸叫響全國,尤其仿羊皮的外套在北方更是暢銷。“一句話,有多少銷多少。”在張祥林看來,那是平湖服裝行業的“黃金時期”。“火車皮運貨都嫌慢,大貨車一輛接一輛直接送到石家莊。”
華城老車間
服裝面輔料貿易借勢起飛。憑著一輛貨車,張祥林從江陰、常熟等蘇南地區采購面料、里料;從溫州、蕭山等浙南地區拉回鈕扣、拉鏈,再批發給平湖本地的服裝廠。生意最火爆時,張祥林一年的貿易額近1000萬。
光鮮背后,也暗藏兇機。由于采購商的欠款收不回,張祥林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危機——欠下兩個原材料供應商合計300萬元的債務。之后,張祥林用了整整5年的時間,才還清了這筆“三角債”。
危機給了張祥林自省的機會。在他的記憶里,在人潮洶涌的上海各大服裝市場上,都能看見外貿服裝的身影。更重要的是,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出口扶持政策,像出口退稅、出口貨物補貼等等。
“借船出海,做外貿訂單,開拓日本、歐盟市場。” 1994年,張祥林創辦了平湖市華城制衣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他便清晰定位:一家以承接外向訂單為主的服裝廠。
第一筆訂單來了。為上海的一家合資公司加工3000條休閑褲,銷往日本。為做好這一單,張祥林幾乎睡在車間里。從面料的剪裁,到布片的縫制,甚至接縫處的大小,張祥林都一件一件過眼。“那時候只想著,貨要做到比客戶的要求更完美。”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祥林嫻熟的技藝、嚴謹的態度,最終獲得日本客戶的認可。此后,華城集團的外貿“朋友圈”越來越大。從1997年起,與知名品牌“優衣庫”開始長達20多年的牽手。如今,“優衣庫”依然是華城集團最大,也最穩定的外貿訂單來源。
華城制衣老廠
創業始終守住一顆初心
不滿足當下,是張祥林一直前行的力量源泉。2004年,張祥林在華城制衣的基礎上,成立了浙江華城實業投資集團,以謀求轉型和升級。之后,華城實業圍繞“衣、食、住”這三個方面,陸續建立了多家子公司。
生意做得再大,張祥林對服裝行業的熱愛從未改變。為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幾年來,華城集團一直致力于擴寬客源結構,將市場從日本這一單一客源,發展為了日本、歐洲、美國等市場為主的多元結構。
凡事預則立。2008年上半年,受國際外部環境、用工成本增加、服裝原料價格暴漲等因素影響,平湖100多家服裝企業遭遇“寒冬”,華城實業旗下的平湖華城茂麓制衣有限公司依然穩健發展,以年出口總值近6000萬美元位居平湖服裝行業前列。
“寒冬”遠去,春復來。復蘇后的服裝行業,平湖第一大特色支柱產業的地位依然如初。可卻讓張祥林多有擔憂。據他了解,平湖有1200多家服裝企業,“平湖產”服裝遠銷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張祥林積極響應。2016年,張祥林從集團旗下的各服裝企業中抽調精英,謀劃產品升級。次年,締雅、嘉盈兩家主打服裝設計、研發的新公司成立。在這兩個公司里,80后、90后的年輕人成了自己的主人,他們自行設計、研發,自行銷售、推廣。
僅一年時光,張祥林丟下的“種子”便發芽壯大。2017年,締雅交出了銷售5000萬的成績單。今年截至目前,銷售額已破1億元。
眼下,浙江華城實業投資集團公司已從單一的服裝業轉變為一家涉及衣、食、住的多元化綜合性企業集團,總資產26億多元。2017年,主營業務實現工業總產值達15.5億元,利稅9000多萬元,并連續13年獲得全國服裝百強企業榮譽稱號。
【記者感言】
“我們這一代是艱辛的,也是幸運的。雖然白手起家,卻趕上了改革開放這個好時代。”改革開放之于張祥林,恰如封閉的房間里,突然開了一扇窗。窗外雖有海浪狂風,卻也有風光無限。迎著風浪,他們腳步不輟,勇往直前;當時代巨變,他們永葆初心,探路先行。正是有了他們的努力,社會發展的車輪才越走越快,路徑才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