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國經濟韌性何來? 出口走強為企穩上“保險”
- 6.4%——這是上周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在這個看似平淡的數據背后,反映的卻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中國經濟的韌性要比預料的更為強勁。
在數據發布前的幾個月,對于今年中國經濟將進一步下探的預測甚囂塵上: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不少分析人士已經開始預測中國經濟階段性的“底部”將會出現在今年哪個時段。
但最終公布的數據表明:在外部經濟環境趨緊的局面下,一季度的中國經濟成功頂住壓力,沒有如外界悲觀預期的那樣在去年4季度6.4%增長率的基礎上繼續下滑。一季度強于預期的“成績單”,也為未來中國經濟的企穩向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中國經濟的韌性從何而來?讓我們用數據說話,深入剖析數據背后所反映的中國經濟真相。
一季度經濟運行好于預期
一季度強于預期的經濟數據意味著什么?
對此,4月1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指出:“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于預期,開局良好。”
數據發布后,各機構分析人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亮眼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此前市場偏悲觀的經濟預期。中銀國際證券張曉嬌、朱啟兵團隊表示,一季度經濟數據明顯亮眼,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一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表現為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制造業投資增速雖然回落,但依然較好。
二是部分市場化的需求依然旺盛,如房地產投資持續超預期,上游行業生產旺盛,中游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去年好轉;三是穩增長政策開始發力,不僅表現為貨幣政策加大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改善了企業流動性,也表現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對工業生產的正面影響。
有專家更是向記者指出,中國經濟向上的“拐點”可能已經提前來臨。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一季度中國經濟“開門紅”打消了不少悲觀看法,也確立了中國經濟拐點的出現,特別是房地產與出口的拉動貢獻較大,超出市場預期。
工業數據出現“反轉”
從各分項指標看,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的超預期,歸根結底是工業等一系列“硬指標”出現了數據走勢“反轉”的結果。
工業和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去年12月小幅下滑0.4個百分點,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4.0%。前兩月的工業數據走勢,使得不少分析機構對一季度整體的工業和經濟走勢出現了悲觀情緒。
然而,工業數據最終出人意料地發生了“反轉”。
進入3月,多個工業和制造業指標出現強勁上升跡象。工業對全產業鏈的拉動作用,又助推了整個一季度經濟的平穩態勢。今年3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5%,是連續3個月低于臨界點后重回50%以上的擴張區間,且5個分類指數全部回升;同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5%,比1~2月份加快3.2個百分點,創下2014年8月以來的最高記錄。41個大類行業中有40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
工業的走強,是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果斷推出,極大地激發了市場主體的熱情: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此前介紹稱,根據日前出臺的增值稅率下調政策,從4月1日起,制造業增值稅率從16%降到13%,很多企業為了擴大稅收抵扣量,主動增加備貨,客觀上要求上游企業增加生產。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分析稱,分行業來看,在已公布分項數據的制造業行業之中,汽車和橡膠兩個行業3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較2月提高幅度最大。其中,汽車行業增加值增長較2月提高5.5個百分點,橡膠行業增加值增長較2月提高4.2個百分點。巧合的是,在同樣處于增值稅調整前夜的2018年4月,這兩個行業增加值增速的提升幅度也最大。
在工業表現大超預期的同時,出口的走強也為經濟的企穩上了一道“保險”: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3月,我國外貿進出口2.46萬億元,增長9.6%,有力地拉動了一季度外貿整體增速的回升。此外,今年一季度我國貿易順差5296.7億元,擴大75.2%。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也披露稱,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升。一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2.8%,比上年同期上升42.4個百分點。
IMF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依然有強勁的動力。
4月9日,IMF發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在這份報告中,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預期值普遍出現了下調,比如,美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歐元區今年經濟增長預期被下調至1.3%。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這份報告中,IMF調高了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中國也成為唯一被上調的主要經濟體。
具體到拉動經濟增長的各個要素來看,以工業為例,毛盛勇表示,支撐下一步工業平穩運行的基礎或者有利條件是比較多的。4月1日開始,增值稅率下調的政策已經實施,配套細則也會很快出來。5月1日以后,社保費率企業上繳比率下調也要落地,一系列政策真刀真槍落實落地,減輕企業負擔,有利于企業擴大投資、增加生產。此外,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環境有所改善。
而內需方面,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則指出,展望未來,需求短期有支撐,一是財政前置對基建的托底作用,還沒有明顯體現,在二季度可能加快。二是制造業投資增速雖然已過高點,但短期有反彈可能,因為增值稅改革、基建+地產等原因投資不弱。加之一季度的社融放量,二季度內需將有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