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引領泉州紡織業升級
- 紡織鞋服是泉州重要的支柱產業,年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約占全省紡織鞋服行業的半壁江山。作為我國重要的紡織鞋服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泉州現有紡織服裝企業近萬家。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泉州充分發揮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對外開放前沿和僑鄉優勢,勇于開拓,砥礪奮進,堅定不移地推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開放,以敢為人先的愛拼會贏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創新實踐,創造了“晉江經驗”“泉州模式”,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行業崛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泉州針織品發展漸有起色。1949年以前,泉州地區只能生產少量的毛巾和襪子,1949年后,泉州針織廠、泉州第二針織廠和泉州線廠是全市針棉織業的骨干企業,生產發展快,并逐步由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
1956年,全面實行公私合營。1957年年底,南安碼頭、梅山、蓮塘、豐州布廠過渡為公私合營,年產土布40萬米。1958年,以蓮塘布廠、崎峰麻織廠為主體創建國營南安紡織廠,擁有木、鐵木制布機52臺,年產棉布47萬米。同年,晉江安海華僑生產合作社轉為國營安海華僑紡織廠;惠安織布廠轉為國營企業,擁有木、鐵木制布機56臺,年產20.54萬米,產值23.35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用改革開放的偉大宣示把中國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泉州紡織工業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后,全地區服裝制造業在鄉鎮企業中迅速崛起。石獅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服裝生產基地,大批量生產各種款式新穎的服裝,開發名優產品,開創“小商品、大產值”和“小洋貨、大創匯”的新局面。泉州織布廠、晉江紡織廠投入巨資,增置先進設備,引進先進技術,開發名優產品,不斷發展生產,成為全地區紡織工業中的支柱企業。
20世紀80年代,泉州鄉鎮服裝市場保持良好態勢。1990年,全市服裝總產5755萬件,包括鄉村工業產量3277萬件。同年,全市二輕系統17家服裝廠總產值3379萬元,外貿出口1545萬元,實現稅利301萬元。
1990年,全市布的總產量745萬米,其中棉布541.80萬米、棉混紡交織布24.58萬米、純化纖布178.62萬米。其發展趨向是混化纖布將逐步取代棉布產品。1990年,全市紡織企業98個,總產值1.948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7%。
轉型升級
70年來,泉州紡織業不斷發展,紡織業已成為泉州重要的支柱產業。2018年,紡織服裝業規上企業1179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616家,約占全部規上產值的91.7%,紡織服裝業規上企業增加值759.32億元,比增10.6%,占全省紡織服裝產業的半壁江山,是我國紡織服裝重要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2018年福建省紡織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銷售產值同比增長11.7%,其中泉州增長14.9%。
目前,泉州紡織服裝產業鏈完整,泉州市有紡織服裝生產企業近萬家,無論是紡織、染整,還是成衣、輔料生產,都有專業配套廠家,建立了專業市場和較為完善的市場網絡,整體規模、配套、品牌優勢突出;品牌化程度高,泉州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5項、“中國名牌”11項,上市企業33家,榮獲中國十大品牌城市;集群化顯著,涌現出一批全國知名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形成以縣域經濟為特色的產業群,石獅成為中國休閑服裝名鎮,晉江成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
為了推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泉州多管齊下,從技術、營銷、管理等方面多方發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順應綠色生產、智能制造、互聯網+等發展趨勢,建設智能車間,進行信息化管理,大大提升了泉州紡織產業企業的整體制造水平。
據了解,近年來,七匹狼、才子服飾、長源紡織、經緯新纖科技等7家企業入選工信部重點跟蹤培育的紡織服裝品牌企業,閩瑞環保纖維通過工信部行業規范條件公告。此外,華飛服飾、正麟高纖、龍峰紡織等紡織企業進一步加快實施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景豐科技年產20萬噸差別化功能性纖維項目、百宏聚纖年產11萬噸超仿棉滌綸長絲生產項目成為省級智能制造樣板工廠示范項目,海天、柒牌等企業成功申報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來源:泉州商報 作者:王溫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