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中方核心關切的問題仍存在分歧!劉鶴: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讓步
當地時間5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在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結束后接受中國媒體聯合采訪。
劉鶴接受采訪時表示,雙方進行了坦誠的、建設性的交流,雙方一致認為要保持磋商的良好勢頭,雙方同意未來在北京見面,繼續推動磋商。
劉鶴表示,磋商并沒有破裂,雙方在很多問題上澄清了立場,討論了下一步磋商的內容,中方對磋商未來審慎樂觀,現在雙方在很多方面有共識,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能讓步。
劉鶴表示,中方對美方加征關稅強烈反對,不利于中國,不利于美國,不利于世界,不利于解決雙邊經貿問題。對中國來說,如果美方加征關稅,中國必須做出反應,希望美方采取克制態度,中方也會采取克制態度,不要無限升級。
劉鶴指出,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在未來兩國必然合作,兩國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只有合作才能解決問題。談判已經進入到很具體的文本階段。從中方來說,要的是一個非常平等的,有尊嚴的,在這個前提下很好的合作的協議。這一點希望美方能夠理解。在這個前提下,需要一步一步的努力,這會兒需要挺住,需要度過黎明前的黑暗。也希望得到各個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劉鶴表示,“在總的方向上我們并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為了美國人民的利益,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我們會理性地對待。但是中國不怕,中華民族也不怕。”
人民日報鐘聲:
中國不會屈服于任何極限施壓
人民日報5月11日發表了署名為鐘聲的評論,在標題為《中國不會屈服于任何極限施壓》的文章中,鐘聲指出,中方一直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和最大的誠意推動中美經貿磋商,但決不會屈服于美方的極限施壓,在原則問題上不會妥協。中方明確要求取消全部加征關稅,使雙邊貿易恢復正常;明確要求貿易采購數字應當符合實際;明確要求文本平衡性,表達方式必須為國內民眾所接受,不損害國家主權和尊嚴。
發起貿易摩擦,美方打出的借口是追求公平貿易。但是,美方在談判過程中荒謬地過濾掉一個公理,即公平貿易應該是“雙向公平”的,沒有共贏就沒有公平。中美雙方各自都有核心關切,核心利益絕無可能讓渡。人們不應忘記,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美雙邊協議是長達13年談判的成果,當年雙方舉杯慶賀時曾反復強調那個決定成功的黃金法則——著眼共贏。互利共贏,互諒互讓,求同存異,以誠相見,這些都是被歷史檢驗過的、引導談判成功的原則性要素。令人遺憾的是,美方現在還拿不起共贏這把金鑰匙,走不出自設的“公平貿易”煩惱。美方選擇一邊倒地極限施壓,到頭來只能是錯過解決問題的良機。
資料圖,圖片來源:攝圖網
世界進入到了一個什么時代,中國展示出了怎樣的上升大勢?美國大搞貿易摩擦究竟意味著自棄了多少市場機遇?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美方大約還沒顧上細想。美方由于對中國實力、中國能力、中國意志的誤判,又揮起關稅大棒,進一步升級兩國貿易摩擦,是要把中美經貿關系逼到破裂的十字路口上嗎?
美方不計后果的冒險,首先在其國內引發強烈反對聲音:美國大豆協會、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美國零售聯合會……美國各界紛紛譴責這是在擾亂市場,傷害美國消費者、產業工人、農民、企業的利益,對美國經濟構成嚴重沖擊。對美方的冒進和沖動,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之聲也是此起彼伏。
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加征關稅,也完全做好了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中國的淡定、從容、理性,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關注的視線,進一步探知到中國經濟的底氣之足——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積聚著強勁韌性,煥發著生機活力。中國的貿易伙伴遍天下,中國正在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中美貿易摩擦,根本擋不住中國發展的腳步。
當然,中美經貿關系的希望之窗并沒有關上,也不可能關上。雙方經貿團隊商定繼續保持溝通,順應了人心所向。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傅立民最近特別指出美國“各州州長一如既往地想和中國發展貿易與投資關系”,呼吁真真切切去關注美國人民對中國普遍抱有的積極看法。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一年多來,中美雙方經貿團隊所取得的進展、所經歷的波折,又為發展中美關系增添了新的思考。困難面前,中國人民常說“不畏浮云遮望眼”,美國人民常講“每一朵烏云都鑲著一道銀邊”。放眼中美關系的大局,人們還是能夠透過云霧看到希望。
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中美建交40年來的實踐證明,中美合作是大勢所趨,維護好雙邊關系有利于中方,有利于美方,有利于整個世界。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這不是幾道溝溝坎坎所能顛覆的事實。中美經貿磋商,擔當著推動構建平衡、包容、共贏的中美經貿新秩序的歷史使命。為了兩國人民的福祉,為了國家發展的長遠,雙方都有責任、有義務認真對待,不是讓局部的糾結困住手腳,而是堅定地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妥善管控分歧,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美方尤其應當選擇順勢而為,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在平等協商中解決問題,在合作共贏大道上創造未來。
新華社:
尊重彼此核心關切是解決好分歧的前提
新華社發表評論指出,尊重彼此核心關切是解決好分歧的前提。
貿易戰沒有贏家!美方再度高舉關稅大棒加劇中美經貿摩擦升級風險,震蕩的全球資本市場發出警示:這一單邊主義行為對中美雙方不利,對全世界也不利。正是看清這一點,面臨加征關稅威脅,中方代表團依然頂著壓力赴美磋商,以負責任的舉動展現出繼續推動磋商解決分歧的最大誠意。
中美雙方經過十一輪經貿高級別磋商,已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擴大市場準入、促進雙邊貿易平衡等方面取得諸多實質性進展,但在中方核心關切問題上仍存在分歧。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在磋商結束后對媒體釋放出的信息,談判并沒有破裂,出現暫時的問題不可避免,中方在原則問題上也不會妥協,但雙方都有意愿繼續保持磋商,并同意未來北京再見面。這些積極信息讓外界對雙方協商解決分歧更為審慎樂觀。
解決好分歧繼續推動磋商,雙方必須尊重彼此核心關切,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則下相向而行。
如劉鶴所表示,中方需要有一個平等的、有尊嚴的合作協議。事實再次證明,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是磋商順利推進不可逾越的“底線”和“紅線”;而確保雙方磋商地位平等、磋商結果雙贏,更是最終能達成協議的根本保證。如果始終一方壓著一方談判,或結果只能一方得利,磋商之路注定越走越窄。
資料圖,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了解,目前雙方在取消全部加征關稅、貿易采購數字應當符合實際以及文本平衡性三個中方核心關切的問題上仍存在分歧。
取消全部加征關稅,其實也是美國商界、農民的普遍訴求。美國140多家行業協會近期聯合致信美國總統特朗普,指出美方對華加征關稅實際也是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加稅,會造成企業裁員、投資推遲、物價上漲等問題。他們認為,如果最終未能取消全部加征關稅,也意味著美國政府對美國人民“違背了承諾”。
解決好分歧繼續推動磋商,雙方必須辨明合作的大勢所趨,拿出更多智慧尋找兩國間的“最大公約數”。
正如世界經濟的大海不可能倒退回一個個小湖泊、小河流,對走過40年的中美關系而言,無論前途是晴是雨,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是唯一正確選擇。平等互利的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從建交時雙邊貿易不足25億美元,到如今超過6300億美元,伴隨經濟全球化浪潮,全球產業鏈上的中美經濟早已密不可分。
順應這一潮流,雙方關鍵應保持戰略定力,努力增進互信,解決好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能否在堅守原則底線基礎上,照顧好彼此的核心關切,推動經貿磋商回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考驗雙方團隊的智慧。
解決好分歧繼續推動磋商,雙方必須正確看待經貿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拿出更大耐心和毅力攻堅克難。
歷史和現實已經表明,打打談談或將是中美解決經貿摩擦的常態。中方堅決反對貿易戰,已經做好全面應對準備,也會理性對待后續磋商。就像馬拉松賽跑最后一程,接下來雙方會就協議文本逐條磋商,未來也將以更大耐心、更強定力看待中美經貿磋商反復博弈的可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充分準備。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對中國而言,大國成長過程中經歷一些事情不是壞事。歷經70載風吹雨打,中國既有深厚實力和巨大潛力,也有強大抗打擊和抗風險能力,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未來逐夢路上,中國更堅信,唯有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強國內市場,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應對挑戰能力,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陶然筆記:
磋商要平等互利 得適應打打談談
陶然筆記指出:
首先,中美一個主要分歧,恐怕還在于雙方對“公平”的認知不同。
就在這兩天,美方頻頻通過外媒發聲,將此輪磋商出現曲折,乃至于重新加征關稅的原因,歸咎于中方在磋商中“不遵守已談成的承諾”。
這個說法經過層層放大,在海外很有市場。傳到國內,有些朋友覺得聽上去也是那么回事。
其實只要稍加留意,就能注意到里面的兩處破綻,不難看清這是美方為撇清磋商受阻的責任而設下的輿論議題。
第一,磋商尚未完成,沒有簽署。
嚴格來說,最終簽署之前的任何變化都應看作是磋商過程之一,“不遵守承諾”的提法其實無從談起。長于各種談判技法的美方,對此應該是心知肚明的。
第二,美方說中方沒有滿足美方要求,所以是“不公平”的,但美方對中方訴求只字不提,這難道就公平了?
看來在對“公平”的定義上,兩邊還存在分歧。
中方認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是公平的。
而美方的敘述里,仿佛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是不公平的。
怎么看這種分歧呢?可以看看一位長者曾對我提過的觀點。
兩國磋商,如果談出一個兩邊都不是很滿意但又大致能夠接受的結果,那就是成功的,執行起來也會順利一些。如果只是單方面特別滿意的協議,而無視另一方的利益和訴求,那么即便是簽署了也未必能夠落地,而且后患無窮。
這也正像我們之前說的,如果某一方僅僅只考慮自己的訴求,以為可以通過極限施壓來迫使另一方就范,而忽視了磋商的公平,那么也不是沒有不歡而散的可能。
其次,中美經貿磋商打打談談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常態化,需要盡快去適應。
第十一輪經貿磋商,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
磋商這邊還談著呢,那邊美方就把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加征關稅稅率從10%調高到25%,還威脅要對325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關稅。而中方也在第一時間宣布反制,同時強調會對美方舉措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一邊打,一邊談。
矛盾嗎?很矛盾。
但仔細想想,合情合理。
談判,就是在互相試探,互相認識之中找到彼此利益平衡點的過程。
現在需要盡快意識到一個問題。
打打談談的過程必然會面對十分錯綜復雜的局面,看著刺激人的消息一個接著一個,但我們還是要堅持自己的發展節奏,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改革開放做大國內市場。
沒點兒定力是不行的。
美方自打耳光,
極限施壓是國際談判方式的倒退
據中國之聲報道,對于美方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直指,這是對中方的一種“極限施壓”,高凌云表示:“這是他一貫的做法。他自己也出了一本書《交易的藝術》,往往到了談判的關鍵時刻,突然把談判的籌碼或要價提得很高,讓對方能夠達成一個對他更有利的協議。不僅是這次,在之前幾次,中方談判代表到達美國,或者在出發之前都會有一系列的類似表態或行為,這就是對中方的一種極限施壓。”
極限施壓下,豈能平等對談?過去一段時間里,全世界目睹,中美兩國經貿團隊跨越太平洋12小時時差,完成了整整十輪高級別磋商。如果沒有十足誠意,任誰愿意如此往返,付出巨大努力,推動磋商一再向前?正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所言,“談判本身就是交換意見、解決問題、達成共識的過程,雙方有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何來一言不合,便粗暴以對,打回起點?
資料圖,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程大為認為,美方做法是自打耳光,更是談判方式的倒退,“極限施壓是美國傳統的、強硬的談判方式,這是美國曾經使用過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在80年代的時候發現這種談判方式得不到穩定且長久的利益,所以他們總結美國過去談判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基于利益的談判模式,即共同把餅做得更大。這是美國學界的一個反思。而現在其實是一種談判方式的倒退。”
事實已經強有力地證明,貿易戰沒有贏家。根據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今年前4個月,中美貿易總值1.1萬億元,同比下降11.2%。其中我國對美出口下降4.8%,自美進口下降26.8%,對美貿易順差擴大10.5%。可見,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是雙邊貿易的兩敗俱傷,而美方一直關注的貿易逆差并未因發動貿易戰得以解決,出口中國反倒最先被扼住了喉嚨。
對此高凌云解釋道:“這里面是替代彈性的問題。我們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美國目前可以找到替代的可能性比較小。而我們從美國進口的如天然氣等,替代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在同樣程度的關稅摩擦下,我們很容易找到替代,從別的地方進口,但美國就會變得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