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零部件行業發展解析
- 2018年,在全球縫制機械市場需求旺盛帶動下,零部件整體產能持續回升,全年取得穩中有進的中速增長,骨干企業搶抓機遇,持續投入主觀意愿和信心明顯增強,部分企業產銷數據創出歷史新高。但隨著2019年市場環境整體轉向下行,疊加行業轉型進入攻堅期的影響,如何通過創新變革、結構調整、裝備智能升級以及工藝技術革新等方式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零部件企業應對挑戰,打造持久活力和發展動力的必經路徑。
產銷:基本面持續向好,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2018年,縫機行業整體產銷值產值接近歷史同期高位,受此帶動,零部件(不含電控)行業年工業總產值達到約 195 億元,同比增長約17.4%,全年保持高負荷生產態勢。
據協會不完全統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現有零部件生產企業整體規模超過千家,從業人員約 6-8 萬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津冀、廣東等地區(見下表1)。產值超過1000 萬元且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零部件企業近200 家,德鷹、強信、凱斯、興港鋁業、華洋、常熟重機、博盟等企業產值已經突破億元。
表 1 縫制機械零部件區域分布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零部件行業集中度實現快速提升。多重因素下,品質代替價格成為首要要素,整機企業以質量為先決,加大優質零部件采購,骨干零部件企業獲得更多市場資源,實現閉環良性發展。據協會對65家零部件骨干企業調研統計顯示,2018年65家企業工業總產值合計為 36.4億元,同比增長27%以上,全行業占比接近19%。經濟效益層面,65家企業利潤總額約為5.33億元,利潤率約為14.6%,高于行業零均值。同時,骨干零部件企業積極轉變思路,優化再造生產流程,圍繞生產自動化升級加強了投入,且數額和持續性均有明顯增強。據協會對65家骨干零部件企業的統計顯示,65家企業用于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工藝優化、管理創新等軟硬件層面的總投入合計為2.8億元,同比增加約20%;年投入超過500萬元的企業占比超過60%;65家企業在用設備總臺數為14252 臺,同比增長10.5%;自動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1人同時管控操作多臺數控加工設備已非常普遍。
國際市場:全球需求旺盛,高品質產品供不應求
從進出口數據看,2018年零部件出口呈現量增額減的趨勢,進口則保持了量額持續增長。
1、出口情況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累計出口縫制機械零部件 6829 萬公斤,同比增長3.41%;出口額3.69億美元,同比下降4.02%(見圖 1、表 2)。出口產品中,縫紉機針、工業縫紉機旋梭出口回落,工業縫紉機零件降幅明顯,出口額同比下降達到60.99%。
圖1 縫制機械零部件 2010-2018 年出口額曲線圖
表2 2018 年縫制機械零部件出口情況表
出口市場方面(見表 3),越南、日本、印度、中國臺灣、美國仍是我國縫制機械零部件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但受中美貿易戰以及部分新興市場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出口降幅明顯,對美出口降幅達到55.26%。
表3 2018 年縫制機械零部件產品主要出口市場情況
(單位:公斤、美元、美元 / 公斤、%)
2、進口情況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累計進口縫制機械零部件 215 萬公斤,同比增長 17.3%;進口額 9107 萬美元,同比上漲5.98%(圖 2、表 4)。進口國家和地區主要有日本、中國臺灣、越南、德國等。受國內供應不足及國內整機企業對品質要求提升帶動,工業縫紉機零部件進口激增,常規零部件(除旋梭、機針外)進口額同比增長達183.04%。
圖2 縫制機械零部件 2010-2018 年進口額曲線圖
表4 2018 年縫制機械零部件進口情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