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豪 ,一縱一橫見“針”章!
- 自動換底線的機器人、充滿金屬質感的刺繡機、特種工業縫紉機電控系統……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上,大豪科技用一個500多平方米的展位,勾勒出了大豪科技“一縱一橫”產業生態鏈的輪廓,展示了其極富創新力的一面。
“‘一縱’是指基于云平臺和個性化定制軟件而打造的‘智慧工廠’;‘一橫’則是代表覆蓋刺繡機、特種工業縫紉機、針織橫機、襪機、手套機等多款智慧縫制電控系列產品線。”身為“縫制設備電控領域第一股”——大豪科技的總經理譚慶是一名行業“老兵”。在他看來,這“一縱一橫”,有力地打消了外界對大豪存在發展“天花板”質疑。
譚慶還認為,大豪科技不僅是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企業,更是一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典型。
“智慧工廠”布局成效初顯
在大豪的“自我介紹”中,其主營業務為電腦控制系統,相當于電控類智能機械設備整機產品的“神經中樞”。
據了解,作為國內縫制針紡設備電控研發制造的領軍企業,大豪科技的刺繡機電控系統、襪機控制系統、特種工業縫紉機電控系統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80%、85%、50%;與此同時,基于大豪云平臺等多個物聯網系統的縫制云平臺工業生態系統已成效初顯。
“企業是靠時間磨出來的。一個圖案怎么繡、怎么擺線,這是需要時間來打磨的。”在譚慶看來,這些年,大豪最不吝惜花錢的地方便是研發。“我們每年會拿出上一年銷售額的10%投入到研發中,近四年下來,每年的科研資金投入都高達1個億。”
基于多年的市場沉淀,譚慶深諳縫制設備廠商的“痛點”所在。他以智能管理系統為例說,像一個襪子廠的襪機,少則50臺,多則幾百臺,而這么多的機器以往至少需要20個員工才能管好,但引入大豪的云平臺之后,僅需兩三個人巡檢即可。
“巡檢人員還可以通過電腦、手機APP、PAD,實時進行訂單管理、實時監控、數據統計、遠程加解密管理、遠程運維、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譚慶進一步解釋說,這一系統能實現機器與軟件之間的交互,像在織襪子、刺繡、毛衣編織、織手套等類似的單工序產品的生產時,軟件能“告訴”機器“這一刻正在加工什么”“加工到了何種程度”“何時能加工完成”等一系列信息。
今年年初,譚慶帶領團隊在專業機器人領域上的一項新布局則更豐富了“智慧工廠”的內涵。“刺繡機更換底線是一件既費人力又效率低下的工作,我們通過投資諸暨輕工時代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破解了這一行業難題。”
譚慶介紹說,基于這個自動換底線系統,能夠實現一次性同時自動更換所有機頭底線,大幅降低更換底線導致的停機時間。這一方式比依靠人工更換的效率提高近十倍。
結盟國際龍頭意在C端
譚慶已記不清這是他第幾次趕赴這場行業盛會了。與往常不同的是,此次參會,他和大豪科技帶來了一個令業界振奮的消息。在展會舉行期間,譚慶正式對外宣布,大豪與澳大利亞威爾克姆公司合資成立威爾克姆大豪(北京)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威爾克姆大豪”),進軍國內個性化刺繡領域。
“這家合資公司的誕生很快,從藍圖到落子,僅用了6個月時間。”據譚慶介紹,雖然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繡花制版軟件品牌涌現,但大多只在某些版塊上有特色,一般被制版師們作為功能制版輔助使用。而澳大利亞威爾克姆公司在行業內處于標準制定者的地位,擁有100多個版本的刺繡制版軟件。“因此,大豪在針法領域的多年積累,與澳大利亞威爾克姆公司的軟件技術相結合,能實現所有新型刺繡技法。”
據公司介紹,威爾克姆大豪是由雙方出資200萬美元成立的,雙方各占50%的股份。“這家公司開發的‘威爾克姆大豪中文版’繡花制版軟件是電腦繡花機的必備品,相當于電腦繡花的花樣CAD系統。”譚慶表示,這代表以后如果你想要在衣帽上個性化定制一款花式,只要將圖案輸入到連接繡花機的電腦上,繡花機便能根據需求在布料或服裝上完成指令。
“未來,這個子公司也將成為我們進軍C端的入口。”譚慶解釋道,歐美國家的消費者會愿意花20美元買一個棒球帽,再另外花10美元給帽子繡上一個獨一無二的圖案。所以,放眼國內,隨著90后、00后新一代消費者崛起,刺繡領域的知識產權付費也極有可能成為新趨勢,而大豪在刺繡軟件上的布局讓這種個性化創意制版的實現有了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