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制造憑借高質量發展擺脫“爬坡焦慮”
-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全國首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浙江省寧波市采訪了解到,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制造業“優等生”,寧波制造面對“不進則退”的“爬坡焦慮”,主動跳出“舒適區”,彌補凸顯的短板,搶占先進制造戰略高地,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競爭力,給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帶來不少啟示。
2018年寧波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作為制造業大市,寧波擁有綠色石化、裝備制造、新材料、汽車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是全國三大家電產業基地、三大服裝基地、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和七大新材料產業基地之一。寧波民營經濟發達,一些企業看似體量不大,但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
目前,寧波被國家認定為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或產品)累計達28家,數量居全國首位。聚焦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等領域,57.1%的企業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92.9%的企業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
然而,不少寧波干部具有很強“危機意識”。
石化產業一直是寧波的支柱產業,對于傳統石化基地來說,如今出于環保安全和節能減排等方面的顧慮,均面臨轉型的壓力。除了石化,諸如鋼鐵、能源、建筑、港航、造船等寧波的支柱產業,如今或受宏觀政策和經濟周期影響較大,或面臨產能過剩競爭激烈。
“過去10余年中,一些城市抓住互聯網經濟的風口,在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快速實現產業更新和轉型升級,寧波還要進一步把握產業變革的機遇。”一些干部認為,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稍有懈怠就會被趕超。
寧波市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建華認為,在傳統動能日漸枯竭、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不斷攀升、核心競爭力愈發重要的當下,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縣域經濟為底色的寧波制造業,要補齊缺人才、缺“航母”、缺“網紅”三大短板。
對于寧波而言,高層次制造業人才難引難留是一大短板。一方面,寧波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相比較于同類城市處于相對劣勢,每年畢業的大中專生數量先天就不如南京、武漢、西安、杭州等城市,在一些制造業所急需的自動化、信息化、工業設計等領域的高端人才,優質人才的來源較為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創業創新元素日益向一線或高能級城市集聚的趨勢,寧波留才用才的成本也高過同類城市,往往需要花高過一大截的薪資才能吸引所需人才,甚至開大價錢都引進不了。有企業表示,盡管在寧波創造了住房等系列良好配套條件,還是難以吸引科創人才,只能在深圳、杭州、上海等地設立研發中心。
寧波還缺少“航母級”大企業帶動引領。受訪的干部認為,寧波有大企業,但僅是對本行業、本領域而言,從總量上來說,尚未有產值過千億的制造業企業,最大的金田、奧克斯、舜宇、均勝等距離千億還有不少差距。《財富》世界500強中一直未出現寧波本土企業。
寧波市政研室經濟處處長李昭說,在日趨嚴峻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制造業需要航母級企業作為“艦隊核心”為眾多“中小艦船”護航,才能乘風破浪、逆水行舟。缺乏航母級企業作為產業支柱,就難以形成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帶動起更多的產業分支和更長的產業鏈條。
此外,寧波缺乏制造業品牌“流量擔當”。當下制造業品牌的“網紅化”趨勢逐漸顯現,然而,寧波制造業中更多是面向企業端的裝備、新材料等基礎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面向消費端的企業則是像雅戈爾、方太這樣的“老面孔”,缺乏一些極具話題性的品牌。雅戈爾集團董事長李如成說,這和寧波本土企業歷來低調務實有關,但也說明在網絡時代,部分企業的營銷思維和渠道能力還要進一步跟上日新月異的新形勢。
針對當下發展面臨的短板和瓶頸,寧波在政府持續做好各類要素資源保障,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還將引導制造業企業推進優化提升,走通、走好、走穩三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政府擘畫藍圖,精準施策,保持發展壯大“寧波制造”的戰略定力。不久前,寧波“246工程”通過了專家認證,寧波將全力打造汽車制造、綠色石化等2個萬億級現代產業集群,高端裝備、新材料等4個五千億級現代產業集群,關鍵基礎件、智能家電等6個千億級現代產業集群,清晰地勾勒出寧波的產業升級藍圖。
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說,發展制造業要講究集聚優勢,講究功能定位。寧波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構建了“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的根基和底子。
瞄準未來產業做深做強本業,鼓勵企業在現有產業方向、現有產品門類的基礎上繼續走好“專精特新”的道路,鼓勵更多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關注并參與到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研發之中。比如,寧波東方電纜研發制造的海洋臍帶纜成本比國外同類產品低30%以上,改變了我國大長度海洋臍帶纜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地方干部和企業家建議,建立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體系,集中優勢兵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瞄準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培育一批替代進口甚至領先全球的零部件集群,在全球制造業細分領域占有重要一席。
不拘一格引進頂尖人才。落實好寧波出臺的人才生態建設的系列舉措,引進頂尖人才、集聚青年才俊、培養技能人才等一攬子實施辦法,加快建立指向更精確、支持更有力的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體系,打造寧波城市人才“雨林”。
此外,面向消費端的企業要善用互聯網力量,做大流量經濟,拓展國內消費市場,形成品牌優勢,集中寧波眾多中小制造業企業的產能,讓傳統制造業城市和互聯網思維融合共榮,形成疊加效應、網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