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的服裝工廠怎么活下去?
- “2019年,即將成為過去式,對于所有服裝人來說是一個難忘的年份,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國內新政頻出,工人難招,訂單冷清,服裝人應對不暇。“
中國只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300年才走完的路,現在我們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岔路口張望,這次我們責任更大,因為我們每邁開一步,世界都緊隨其后。
對于服企來說,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地不斷變化,企業要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使生產出的產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并且質優價廉。如何做到在改革的大趨勢下,還能生產出質優價廉有競爭力的商品?盡可能運用科學的辦法降低生產成本,最為關鍵。
服企降低成本必須先轉變觀念
許多服企一講到成本,就認為是財務部或成本會計的事,而許多企業員工也認為,“我不是老板,成本與我無關”;“公司(廠里)的東西,不用白不用”;“節約了成本,我有什么好處?”……
其實,企業成本下降需要每個人的參與。
首先作為企業的決策階層,需要有投資的概念,這是決定和影響著企業成本形成的基本條件;
其次是企業的工程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影響著產品設計和生產成本的耗費水平;
三是企業的供應和銷售部門的員工,他們的業務活動影響著材料物資的采購成本及產品銷售費用水平。所以說,成本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
為員工繳納社保是企業必須要做的,而給每一個員工做好培訓,灌輸節約意識,從思想轉變、制度約束等方面來降低人員浪費,從而達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結果,也是大部分服企亟需要做的事。
向成熟企業學習,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無論如何,高效率打敗低效率都是必然的。很多大型龍頭企業都是通過打造一套產品、流程標準化的系統,從而提高效率降低企業管理成本。
華為任正非也多次說過要重視系統:企業的人是會流動、會變的,但流程和標準會留在華為,必須有一套機制,無論誰在管理公司,這種機制不因人而變。但是流程本身是死的,而使用它的人是活的,需要人對流程的理解。而對流程了解比較多的是管理者,只有他們而不是基層人員,才清楚為什么這樣設定流程。
改善用工結構,善用兼職、外包等降低成本
中小型服企改善用工結構還得向成熟企業學習, 比如迪卡儂就有一套成熟的用工結構,相對較低的用工成本,是它在零售業實體店關門潮的大背景下仍然持續開店的原因之一。
我們的一個客戶,是做中高端服裝定制的,以前他的公司是70多人,后來他發現其實很多業務外包出去成本更低。現在全公司就10多個人,注品牌塑造、工藝研發、網銷及業務銷售,其他都是整合外部資源外包。這家公司如今的用工成本大大降低了。
智能制造成為未來服企核心競爭力
智能化如今正在席卷全球各行各業。服裝行業過剩的是流水線生產的產能,智能柔性生產的產能極其稀缺。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服裝生產供應鏈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智能制造柔性生產將成為服裝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國家也早已將智能制造提上議程。工信部表示,智能制造是制造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幾年來,工信部大力推進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以智能制造為重點,先后制定了《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開展了智能制造項目試點示范、智能制造新模式與標準平臺專項等推動工作,紡織服裝行業的智能制造得到行業的普遍重視和積極響應,有遠見的服企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生產線。
強大如富士康者,早已開啟智能轉型之路
富士康以代工為大眾所熟知,但你如果僅僅只把富士康當做代工廠就未免太天真,如今的富士康早就是集面板業務,PC業務,以及工業互聯網于一身的科技巨頭,去年富士康的年營收高達1萬億元,比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三家加起來還要多,成為中國的低調的科技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