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要讓技術工人有“尊嚴”
- 用工短缺一直以來備受關注,高級技工更是難求,我國為何越來越缺乏高級技工(這里指“中國制造”的工業技師)呢?
這些年來,泛文憑現象導致中國院校忙著升級,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重學術研究,輕技能操作,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在我國,目前技術人才的培養依舊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正視”,高級技工短缺,技工教育體制不完善,工作苦且不被重視,我國技能職業人才的培養正經歷著種種困難。
工業發達的德國是怎么樣對待技工的呢?
由于德國技工的工資高,制造業技工需求量大,每年有65%的初中畢業生放棄讀高中繼而讀大學的道路,直接進入職業學校。德國的職業教育由政府全額撥款,一個學生一年可獲政府4100歐元的教育經費。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期間就被企業“訂購”成為企業的準員工,企業要按規定向“訂購”的技校生每月支付600-800歐元的學習津貼。
德國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在世界首屈一指,這才讓德國技工的工資普遍較高。德國實干者更是人才輩出,他們以精湛的工藝技術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德國制造”。
德國制造之所以如此強悍,關鍵是這個國家積蓄了豐厚的“工匠”資源,包括工程師、高級技工、普通技工。德國的工匠精神就是嚴謹、規范、一絲不茍,規定螺絲需要擰五圈,他們絕不會擰四圈半。
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絕活,有的是祖上傳承,但更多來自遍布德國的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甚至應用技術大學,此外德國行業協會的培訓和企業內部的實地訓練也非常普遍。
問題是,為何那么多德國人甘愿做技工而不是普遍追求高校文憑?
1、在德國,做技工不丟人
在德國人看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無論是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工程師還是技工。
2、技工同樣也有很高的收入
普通技工2000-3000歐元(約14500-22000人民幣)的收入,一點也不比大學畢業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3、德國的教育通道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非常暢通
從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轉換跑道”,也可以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后拿到國家承認的碩士文憑。
由于德國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觀念、技工也享有較高的收入、隨時可以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所以不少德國人寧愿選擇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學文憑。
“工匠精神”要讓技術工人有“尊嚴”
要讓工匠精神立起來,首先必須在體制機制上讓技術工人包括所有誠實勞動尋求生存發展的勞動者,真正能夠安身立命,有尊嚴、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發展、好的前途。
已持續多年、困擾企業多年的“技工荒”,不能不說與這種社會現實有關。即使在“金藍領”逐漸吃香的當下,技術工人仍在不斷流失。不難看出,在企業的待遇、地位低,缺乏勞動獲得感及榮譽感、個人尊嚴感、社會認同感,是主要原因。
當今中國,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制造業強國、實施工業4.0戰略,都離不開大量技術工人的支撐,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
而要讓工匠精神立起來,首先必須在體制機制上讓技術工人包括所有誠實勞動尋求生存發展的勞動者,真正能夠安身立命,有尊嚴、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發展、好的前途。只有實現勞動真正光榮、工匠受尊崇,工匠精神才有生長之基,才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