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內循環”,工信部支持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
在新發展格局下,工信部支持紡織服裝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支持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
據中國證券網報道,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528號、第8321號建議的答復中稱,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加強行業管理和引導,推進紡織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其中提到,在推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紡織行業國內外協調布局和發展,著力把握好國際產能合作與國內梯度轉移的關系,處理好產能輸出與穩定就業的關系,支持紡織服裝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支持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引導規范企業有序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際合作與國內產業升級良性互動,穩定優化紡織產業鏈和供應鏈。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部門規范有序開展紡織國際產能合作,促進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本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制造業從東南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規模化轉移,紡織服裝企業就作為此輪產業轉移的先鋒和骨干力量,積極推進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而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推進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更多是為應對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變局。
今年4月,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國際疫情嚴重沖擊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加工貿易受疫情的影響更為快速直接,面臨出口訂單減少、供應鏈受阻等需求端和供給端的“雙向擠壓”。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賈根良也分析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認識到本國供應鏈完整的重要性,在疫情過后,世界各國更加關注內需和本國生產,保護主義更加嚴重,這也是中央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一些國家對來自中國的產品的保護主義和切斷對我國企業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供應,使我國不得不更加依靠內需和獨立自主的力量研發核心技術,改變廉價和低端工業制成品出口過于龐大的不合理經濟結構,通過國內各產業部門之間相互提供需求的國內大循環來應對“經濟脫鉤”和對中國圍堵的大變局。
賈根良表示,由于推行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我國的國際經濟一體化程度遠高于國內經濟一體化。但歷史經驗說明,對發展中大國來說,國內經濟一體化比國際經濟一體化更重要,開發中西部作為內部經濟循環的三大引擎之一,是發展國內多樣化分工并推動國內經濟一體化在空間上縱深發展的根本途徑。
他以美國為例分析表示,由于推行國內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美國不僅崛起為世界第一工農業強國,而且還引發了國內區域經濟和工業布局的重大變化。從1850年到1890年的40年里,美國的制造業中心向西移動225英里,人口中心向西移動243英里;1840年,美國西部地區創造了全國總收入的17%,而到1920年這一數字上升到54%。就像美國歷史上在拋棄出口導向型經濟并在美國內戰后狂飆突進的工業化過程所展現的那樣,工業中心向中西部轉移是歷史的必然,我國只有拋棄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才能得到真正的展開,我們才能加快我國的工業化進程。
賈根良認為,就人口規模和地理空間來說,我國具有世界上任何國家或歐盟都無法企及的最大的內需市場,通過大力發展國內區際分工和區際貿易的國內大循環,這龐大的市場就為我國實現高端產業、各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特別是資本貨物工業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市場機會。
記者注意到,為支持加工貿易發展,減少疫情沖擊影響,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4項舉措之一就是,優化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側重提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并強調下一步將從著力提升加工貿易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梯度轉移,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支持加工貿易企業開拓國內市場,促進內外貿協同發展等三個層面持續發力,推進加工貿易高質量發展。
商務部也采取多措并舉措施,包括發揮加博會平臺作用、建立長效機制、在財政、土地、金融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支持等,支持中西部地區等進一步承接加工貿易轉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據中國紡織報報道,在今年3月,一批中西部地區的紡織項目有序推進,為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其中,河南省西平縣產業集聚區智尚工業園二期溢豐紡織項目首批設備運抵廠區,該項目占地200畝,總投資20億元,計劃年產值約為18億元。四川龍凱高端紡織面料生產項目總投資30億元,主要研發、生產服裝、醫用等功能性材料,規劃一期建設織布生產線1002條,年生產高端面料7680萬米,二期規劃建設年產8230萬米高端面料生產線,預計將實現年銷售收入約35億元,年稅金不低于7000萬元。
報道稱,業內專家表示,由于內需外需不景氣,供大于求,面料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轉移中西部可以使成本優勢持續一段時間。而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仍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加上政策對于開發中西部的鼓勵,吸引企業紛紛布局。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從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深化改革、民生、政策支持等六大方面提出36項舉措,被稱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36條”。
據悉,這是時隔20年后,中央層面再次推出的西部大開發綱領性文件。在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背景下,新西部大開發“36條”被認為是將西部大開發從1.0版本升級為2.0版本,將開啟西部大開發下一個十年的黃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