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新制造”:先從3萬億元的服裝業“開刀”
- 答案終于揭曉。
9月16日下午,神秘邀請函的“你畫我猜”結束,阿里向媒體發布“大事件”:不是收購途牛,不是聯合蒙牛,而是秀出一只憨憨“繡花”的犀牛“迅犀”。
9月17日,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第四次工業革命***”,“犀牛智造”成為全球僅有的54家“燈塔工廠”之一,也是獨一家跨界上榜的科技公司。
之前,這個名叫“犀牛智造”的平臺保密運作3年,是要憋出“新制造”的樣板間。
目前,它主打生產服裝的智能工廠:1、100件起做,遠勝傳統廠上千件起訂,按需生產,效能提高N倍;2、生產線全面數(據)智(能)化,人工少,差錯少,更高質量,更低成本;3、柔性生產,快速交付,堪比Zara。
這次,阿里的“五新”拼圖,終于完整了。
2016年10月的云棲大會上,馬云提出“新零售、新金融、新技術、新制造、新能源”戰略,對此,娃哈哈的宗慶后,格力的董明珠,TCL李東生帶頭“檸檬”,各種不屑。
結果,沒用多久,新零售被淘寶、天貓、盒馬撐起,新金融被螞蟻搞定,新技術、新能源由阿里云負責,各種成績層出不窮,幾位大佬就被叭叭打臉。但唯有“新制造”一直缺乏落地擔當。
其實,早在8年前,新制造就有理論基礎。那時阿里巴巴首席戰略官曾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文《C2B:互聯網時代的新商業模式》,將C2B(Customer-to-Business,消費者到企業“按需定制”)新制造介紹進國內。
它基于消費者需求數據生產,既兼顧個性化需求,也保持工業化大制造的效率,那是1913年福特汽車流水線誕生后,對標準化大生產的再造,它不是舊制造的延伸,而是全新的物種。
2012年到2019年,C2B的概念不時就風生水起,也發展出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消費者直連制造)等概念。
只可惜,制造業受制于技術基礎薄弱,缺人才,缺思路,只有尚品宅配(家俱軟裝)、青島紅領(男式西裝)等少數幾家跑通模式,登上臺面。這讓新制造的實踐備受大眾質疑,和當年的大數據、云計算一樣一樣的。
沒錯,被誤解是創新者的宿命。只有做出成績了,全世界才能和顏悅色。所以,新制造的落地,只能靠阿里自己,不光有概念的全網喧囂,還要有操作的硬核絕招。
由此,奶誰誰能贏,干啥啥能行,才是“新制造”該有的樣子。
新制造,從服裝開始
方向做對,才能事半功倍。
2016-2017年,阿里開始對犀牛智造做頂層設計(與盒馬新零售類似),當時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參與其中,對試點的行業提出3個要求:1、產業足夠大;2、產業鏈長,上下游復雜,痛點多;3、阿里足夠有優勢。
這樣,集中優勢兵力,切入一個產業,單點突破,做深做透,再橫向拓展,就容易打出新制造標桿。
于是,2017年犀牛智造啟動,淘寶天貓總裁蔣凡負責,將淘系最龐大的服裝品類作為標的,針對性地進行供給側變革。
畢竟,那時服裝業規模開始見頂,增長率下滑,產能過剩,增量市場走向存量市場,競爭勢必更加激烈,冗長的產業鏈里,五金、拉鏈、布料等原材料成本高企,供給時好時壞,庫存積壓居高不下……
這個3萬億元的大市場,各種痛點、難點不缺,也是技術滲透、重構的機會所在。
更重要的是,服裝始終是淘系的支柱產業,各種消費數據不缺,用戶畫像不乏,需求動向有非常明確的把握、預測,C2B那些不能實現的喪,都有望被新方法拯救。
比如,這兩年冬天流行熱力牛仔褲,它就是在牛仔褲內加一層特殊的萊卡纖維。
但要按傳統服裝制造的節奏,幾千件起步,得提前半年預測流行趨勢,確定款式版型,再聯系備料,確定工廠流水線生產排期,再生產、分發各區域上貨。流程長、成本高,稍有不慎就可能砸在手里,秒變積壓庫存,想象中的賺錢貨,變成實實在在的賠錢貨。
可現在,服裝賣家可以根據淘系的相關數據,消費者畫像確定備料、大致款型,通過直播、預售更新數據,調整策略,再在犀牛智造工廠彈性排期,幾十件為單位訂貨,或補貨,或減量。
這既避免備料浪費,也避免行業平均20-30%的庫存浪費。7天完成生產、上貨,幾天時間就能完成銷售,妥妥Zara一樣的短平快柔性供應鏈。
同時,更低的存銷比下,服裝商家還享受更少的現金占款,更多元的款型布局,更好的資金周轉、業務循環,抗風險力也隨之提升。
網紅店“烈兒寶貝”的數據顯示,在這種智造加持下,預售周期縮短60%,淘寶直播預售的200件小訂單,7天后就能讓消費者穿上身,品質交期穩定,退貨退款率雙降,用戶心智、GMV雙贏,做個迷你Zara真不難。
在2018年的阿里投資者日上,張勇就表示現在正處于“新零售走向新制造的階段”。當時他就提出,從B2C、C2C走向C2B是一個“毫無疑問的趨勢”。
一句話:貫通C2B的新制造正是新舊世界之間的“裂變加速器”。不離日用行常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一號工程,格局決定命運
的確,作為新制造的一號工程,犀牛智造“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是有點楚莊王勵志的意思,但要傳奇不息,事業不止,那還得格局決定命運。
2017年,青島紅領也曾想做類似的事情,把自己在西裝上的新制造拓展開來,應用到更寬廣的服裝領域,變身提供解決方案的平臺。為什么沒有做成?因為格局不配,白白受累。
其實,青島紅領已經把男式西裝做入化境。不同布料、色配、領口、袖口、扣子設計、裁剪縫紉,各種套路摸得門清,怎么高效率低成本,胸有成竹,由此設計出一套智能化生產流水線。
但它只有西裝方面的經驗,缺乏其他男式服裝、女式時裝的知識,更沒有它們詳細的制造工藝數據,結果智能系統難產,“賦能”的想法落空,紅領只能做西裝制造商,而不是新制造的平臺方。
其次,傳統服裝業更是“期貨”霸盤。浙江大型成衣廠的小黃告訴小郝子:不是不想做出新東西,只是思想飛出很遠,但身體還在擰巴。
10年間,起訂數從上萬件下降到千件,舊制造在體系上縫縫補補,從標準化、工業化走向數字化,對市場趨勢的反應從6個月以上變成現在的個把月,已經是竭盡全力,格局極限。
無奈傳統服裝慣性太大,高額訂貨,ODM,依然是品牌打樣、大進大出的標配,有利可圖時,總有路徑依賴,直到今年被疫情打擊到無可奈何,服裝業上半年銷量直降20-30%,制造商們才如夢初醒。
在小黃看來,現在想從數字化走向數智化,傳統服裝制造業沒人才、沒思路,而阿里這幾年又帶走了大量行內高手,其中很多人有了互聯網思維后,經驗站住,技術站高,自然催生犀牛智造C位出道。
此外,拼多多、京東在平臺屬性、數據、經驗、技術、人才上還不足以如此深入制造環節。而阿里可以在集團內連橫合縱,形成系統性優勢,支撐新制造。
兩年前張勇提出阿里巴巴的商業操作系統,在互聯網公司圈帶火了“操作系統”這個詞。但這些跟隨的公司沒意識到,集中商業能力,形成操作系統,本身就是一件有極高門檻的事。
比如,參觀智造廠流水線,會發現:它每塊面料都有自己的“身份ID”,進廠、裁剪、縫制、出廠可全鏈路跟隨;同一工位制作不同批次產品,如何排位、生產排期、吊掛路線,都由AI機器來做決策。清點物料、確認排期都是秒級回復。
其間,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比比皆是,那是淘系、阿里云向著同一個戰略目標的支持,因此,“犀牛智造”廠的運轉效率,才能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4倍,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比快時尚鼻祖Zara還快7天。
這就應了《引爆點》里引爆事物的三個關鍵要素:個別牛人出頭(對應人才給力)、環境威力不缺(服裝制造求變)、附著力因素齊備(業務數據、智能系統支持)。所以新制造落地運營有爆點、執行能爆發。
如此種種,用馬云話說:未來,制造業是Made in Internet(互聯網制造)。按需定制、智能化、個性化的生產模式,將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徹底變革。
數據顯示,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團,銷售額從上年同期的59.3億歐元降至33億歐元,“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近兩年深陷債務危機,欠款供應商達數百家,涉及金額約16億元。
真不是危言聳聽,現在,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是大勢所趨,此時,對所有行業玩家來說,是吃香喝辣,還是吹燈拔蠟,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