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過后行業變革因素——標準公司李廣暉董事長在行業“十二五”科學規劃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經歷行業變革與洗禮之后,在這個繼往開來的重要會議上,中縫協安排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專題發言,我們深感榮幸,同時也深切感受全行業在規劃“十二五”發展戰略過程中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十一五”期間,行業發展歷經重大的波瀾起伏,前兩年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但從2008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行業自身發展周期演變、尤其是行業深度調整的雙重影響,行業產、銷量等經濟指標連續兩年呈較快下滑態勢,各企業均不同程度遭受重創,步入行業近10年來的發展低谷,行業高速發展過程中所被隱藏的深層次矛盾也在危機中集中爆發。
回顧“十一五”這個歷史階段,盡管經歷重大調整與變革,但是通過大家的積極應對,行業總體抗風險能力有一定增強,取得了較為積極的成果。尤其是在與國外企業空前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了原有的力量均勢。以重機為代表的國外企業陷入行業傳統的低價競爭泥潭,這一局面我們雖然不愿意看到,但也說明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量在不斷成長。
關于行業“十一五”的發展狀況,協會已經做了全面深入的總結,我們完全贊同協會的意見。下面,僅著眼于行業“十二五”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十二五”可能出現的行業變革因素
(1)特種機競爭正在醞釀
新世紀開始的近10年里,我國的工業縫紉機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主要企業規模也得以迅速擴張。在平縫、包縫、繃縫等常規產品上,中外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同臺競爭”的格局。但國外企業在技術、品牌上的優勢依然明顯,特別是在特種機和機電一體化產品方面,國內企業尚難對其構成威脅。目前國內行業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趨勢日益明顯。一是產業結構調整力求通過產品結構的優化淘汰低端產能,集各種優勢于一身,縫制效率更高的特種縫制設備成為重點;二是下游服裝產業生產組織模式的變化以及“用工難”狀況的加劇,加大了其對特種縫制設備的需求。因此,我們認為,特種機系列產品的競爭將成為下一階段的焦點。
(2)零部件企業面臨挑戰
隨著行業調整的進一步加深,以整機企業為中心的產業鏈將出現新的變化,新的行業特征正在形成。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縫紉機零部件生產制造體系也隨著工業縫紉機的高速發展而逐漸完備。但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其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嚴重沖擊。2008年直至2009年,在金融危機和整機產銷大幅下滑的影響下,零部件生產訂單嚴重萎縮,產能嚴重過剩,生產經營面臨巨大挑戰,部分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發展舉步維艱,甚至有許多企業不得以進行業務轉型,轉投其他行業。然而2010年,隨著工業縫紉機市場形勢突然好轉,各整機企業對零部件的需求大幅增加。但零部件體系已整體委縮,加之全國性的用工荒,各零部件配套企業很難恢復到原有產能,零部件供應已經成為當前制約整機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長期以來,行業整、零協作關系相對松散,零部件產業集中度較低,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使得零部件體系亦面臨著重新組合的問題,如何合理規劃零部件發展戰略,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構建穩定、有序的零部件體系將成為影響行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之一。
(3)電控企業由簡單配套上升為戰略合作
如今,隨著國產電腦平縫機等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崛起,機電一體化戰略已成為全行業的共識。在國產電腦平縫機繼續擴張的時代,電控系統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目前,一些整機企業已逐步參與到電控系統的開發中,但鑒于技術不成熟以及售后服務等問題的制約,仍主要采用從外配備電控系統進行生產的方式。相比較而言,經過多年發展,專業電控企業無論是在技術開發,還是生產制造能力方面,比整機企業都更有優勢,仍占據主導地位。隨著各整機企業機電一體化產品比重的加大,電控企業也從簡單的整機配套企業變為戰略合作方,切實參與到整機企業的市場與利潤的共享中來。我們不排除整機企業可能會扮演起電控系統供應商的角色,但就目前行業形勢來看,電控企業的話語權在增加。
(4)整機企業分化加劇
金融危機作用下,行業進入艱難調整期,且調整深度逐漸擴大,全球縫紉機整機制造企業均在此輪調整中感受到了陣痛。同時,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以低價格為主要手段參與市場競爭成為國內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們不難從各企業所采取的動作中看出其應對危機的態度以及調整時期的戰略。整機企業在此輪調整過后已出現了明顯分化。從2010年的行業形勢來看,這種變化很有可能加劇。
制定行業“十二五”的發展規劃,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一場危機,提醒我們要更加關注國內外形式的變化,行業面臨的環境的變化。同時,我們認為,在行業致力于轉型升級,改變發展模式的歷史階段,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行業現存的突出問題,尤其要化解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行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科技開發仍未擺脫跟隨仿制的模式;產能嚴重過剩,產品結構尚未調整到位;產品整體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單一尊崇低成本發展模式,低價競爭、無序競爭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轉,行業誠信任重道遠。以上問題,都是制約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因素,必須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明顯的轉變。
對于標準股份來說,在公司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也曾走過低成本業務模式階段,然而經過多年發展,我們現在已從過去的規模擴張轉向結構調整階段,雖然轉型是痛苦的,但必須面對。當前行業競爭過程中,價格戰仍在繼續,企業利潤率大幅下降,嚴重制約了行業持續發展。過度的低價競爭損耗企業元氣,限制企業發展后勁,長期的價格戰更是將企業置于低檔次的發展模式圈中,有礙企業結構的調整。作為行業龍頭的重機公司,在2009年又主導了新一輪價格戰,這無疑使艱難調整時期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雪上加霜。
我們認為,行業和企業要實現健康長遠發展,就必須摒棄低成本擴張的業務模式,實現業務模式的轉型。企業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戰略定位,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加大技術創新,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優勢,把技術優勢與成本優勢與成本優勢恰當地結合起來。企業未來發展要從技術創新、品牌差異化和快速反應三個方面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建立相對穩固的競爭優勢。
基于公司核心經營理念以及戰略方向,我們分近期和遠期來構建自身核心能力目標,通過8個方面能力的建設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
其近期能夠突破的核心能力目標包括:
●基于市場的研發能力
●成本卓越的生產能力
●靈活穩定的渠道網絡
●專業有效的營銷能力
長期必須實現的核心能力目標包括:
●行業一流的技術工藝
●廣泛深入的品牌影響
●高效多能的團隊運作
●產融一體的資本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