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歐盟反傾銷復燃 嚴把“中國制造”關
4月1日起,歐盟正式取消了對中國皮面鞋征收的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可以說中國鞋企得到了企業規劃和大展宏圖的喘息機會,也得到了“復蘇”后的嶄新春天,這一歷程,映照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鞋企的不懈努力的辛酸。然而今后中國鞋企仍然要面對無數個艱難挑戰,對應隨時可能再度爆發的反傾銷不合理的貿易保護措施,其中首要任務,也是至關重要的,就是國人引以為傲,但卻憂心忡忡的“中國制造”。
然而就是在這個良好的競爭大環境下,卻悄然出現了另類中國制造“特色”,也就在人們神不知鬼不覺之時粉墨登場。由于制造成本低,技術落后,一味的求模仿,這類產品在一開始并不被普遍,也不可能被普遍,可隨著多數投機取巧的投資商加入,這些被稱之為“山寨”的偽“中國制造”卻搖身一變,竟成了魚目混珠難以分辨的“貴族紳士”了,“山寨”就這樣被鍍了層金。許多知名品牌被其盜用,堂而皇之的做起了偷梁換柱的買賣,很大程度的打擊了中國制造業的市場規則,也嚴重的毀損了中國制造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并因如此,幾乎所有“正規軍”對其都甚為擔憂,惶恐之余找不到合理的對戰辦法,是每一個渴望“可持續發展”人群最無奈的表情。正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可操作的規章制度,“山寨”涉及到了全國每一個行業,服裝,餐飲,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鞋企大展道路上,山寨同樣不容忽視,因為此時此刻,它正在阻礙著歐盟完全取消反傾銷稅的征收,并成為其中一塊最硬的“絆腳石”。反傾銷的取消至今并不是十分的明朗,歐盟還要對中國實施為期一年的進口趨勢監控,其中主要有5個方面。首先是監控所有進口到歐盟的中國皮鞋的數量,每周把數量向歐洲鞋業聯盟進行通報;第二,使用強制性的產地標簽,防止一些假冒原產地的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主要是鞋類產品;第三,對可能違反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嚴格控制;第四,歐洲鞋業聯盟呼吁歐委會敦促中國政府開放高端市場,同時進一步開放零售市場,希望能在快速增長的消費中獲利;最后,對中國出口的相關政策,尤其是反補貼的政策更加關注。 由此可見,這塊“絆腳石”在為期一年的監控中的作用,如果要想完完全全的把中國鞋企面向世界,那么規范中國制造的措施就會變得尤為關鍵。 中國鞋企在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其實是非常艱難的,但無論我們的前方有多少道溝壑,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積極貫徹中國制造可持續發展思想,那么所有的問題都會被我們解決,再此預祝中國制鞋業獲得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并矯正國內制鞋企業發展道路,從中受益并實現良性發展。
我們都知道中國制造是帶有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特色的產物,它及其了創新、科技和許多特殊的民族氣息,并一度被世界所認可。從小市場到大平臺,乃至走向世界,中國制造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