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以貨易貨”可遇不可求
當下,有些服企利用自身的人脈關系和網絡發布渠道開始了“以貨易貨”式的貿易。所謂“以貨易貨”,就是指企業將自己的產品與其他企業的產品進行交換,以減少流動資金壓力。尤其是在目前環境下,“以貨易貨”的好處是既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也達到了銷售和采購的目的,在企業資金遭遇困難,庫存日漸增多的眼下,對換貨雙方是件雙贏的好事。”
為了促成“以貨易貨”交易,江蘇南通一家服裝企業的銷售員杜平翻出了服務過的企業客戶記錄名冊。“從已經服務過的企業客戶名單中找到合適的企業,不用我再詳細地介紹自己的產品,可以極大縮短企業對我的認知時間。”他認為,以貨易貨要的就是效率,而在平時所積累的客戶資源在這個時候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樣熱衷以貨易貨的企業已不在少數,實際上,已有很多服裝企業成功試水“以貨易貨”,如北京紅藍服裝廠等。正常銷售需要零售等許多環節,而企業易貨則減少了不少中間周轉環節。據測算,一般產品的銷售成本為25%,而“以貨易貨”的交易方式僅為6~8%,能極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不過,正當以貨易貨從資金周轉不靈的小企業向大型企業滲透時,以貨易貨的風險與困難也逐步顯現,對于如何實行交易,業內人士認為,服裝企業要成功“以貨易貨”,首先要根據每個企業的不同需求來進行。如一些企業要求交換的服裝是工服和標志服,展示企業團隊風采,因此服裝企業必須有制作工裝制服的實力;一些企業要求交換的服裝是捐獻給希望工程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為貧困地區的人民送去一份溫暖與關愛,服企要根據受捐助地區的氣候環境提供服裝;一些企業要求交換的服裝是給員工的福利,為了讓員工滿意,會有一部分企業要求量身定做,因此,服企在已有款式上需要作一定調整,并最大限度降低調整的成本。而不管每個企業的需求如何,成本控制與契合目標換貨企業的需求,都是服企成功“以貨易貨”的關鍵。
對此,專家也提醒,參與易貨企業要面臨的是交易雙方和中介方的信用風險,為了解決易貨的安全、信用問題,通過中介機構介入,易貨雙方雖然都可以降低風險,但中介商的信用風險及中介商增加的成本也需考慮,同時還要注意易貨過程中的稅務問題。另一方面,“以貨易貨”只能作為企業在特殊時期的短期應急方式,從長遠來看并不能根本解決商品流通和企業發展問題。因為企業要真正實現發展壯大,只能依靠積極開拓銷售市場,而并非“以貨易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