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便宜受追捧 “量體裁衣”重出江湖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習慣扯塊布料到裁縫店做衣裳,然而自從“成衣”出現,當年的裁縫鋪不是關門就是轉型,漸漸淡出人們視野,個別店鋪依靠“實力”存活下來。近日,記者調查發現,被年輕人視作“老古董”的行當正煥發生機,再度得到人們青睞,就連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也走進“裁縫店”量體裁衣。
12月1日,在齊齊哈爾景新市場內記者看到,人來人往,裁縫店比比皆是。走進一家裁縫鋪,呢子外套、羽絨服、褲子、睡衣等各式制作完成的服裝掛滿店鋪,該店的老裁縫陳師傅正在用尺給顧客量身材。正在等待量尺寸的黃女士說,現在裁縫店的“量體裁衣”是真實惠,她在商場相中的珊瑚絨睡衣,一套標價近300元,在這里相同的面料和款式,加工出來100元就能“拿下”,而且尺寸還非常適合自己。 “以前很少有年輕人光顧裁縫店,現在常有年輕人拿著時尚雜志來店鋪,詢問能否按圖量身定做。”陳師傅說,從今年九月開始,生意是越來越好,顧客只要選好面料,從設計、裁剪到制作加工他是毫不含糊。有些擺在商場專柜的衣服,同樣的面料他這里都有,款式照著也能加工出來,價格便宜不少,年輕人來加工都是來仿成衣的款式。 說起量體裁衣的經過,正在選擇面料的崔女士感觸頗深。她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常逛商場,對服裝潮流比較關注。在商場相中一件大衣,試穿感覺有些肥大,就用手機從不同角度拍了多張照片,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裁縫店,到陳師傅這里說明了情況,做出成衣后,不光款式、面料相同,價格也比商場便宜近1200元。這樣的量體裁衣既經濟又實惠,特別劃算。 說起今冬“量體裁衣”的流行,陳師傅介紹,市場內因面料、裁剪店扎堆,在齊市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消費群體。目前裁縫店都已經不是傳統的加工制作,而是根據不同人的要求和特性來進行“量體裁衣”,更多地從事設計和打樣等技術工作,制作則交給了縫紉工。由于今年棉花價格和用工成本的增加,導致從布料到時裝全線上漲,也是促成裁縫店出現回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