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服裝的今天和明天——訪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周侖
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廣東服裝產業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現階段,廣東服裝產業的發展形勢如何?面臨著哪些挑戰和機遇?轉型升級、結構調整這些關鍵詞經常在各種場合被提到,但究竟如何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就這些問題,本刊記者近日采訪了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周侖先生。
記者:服裝產業是廣東省的經濟支柱之一,廣東服裝產業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廣東服裝產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侖:服裝是廣東省重要的傳統產業。在2000多年前,廣東就已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口岸,在唐代建成海上絲綢之路“廣州通海夷道”。改革開放之初,由于世界尤其是香港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的服裝加工企業轉移到祖國大陸,廣東利用毗鄰港澳地理優勢,依靠“引進、吸收、創新”的發展思路,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先進經驗,服裝業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服裝工業在廣東省工業化過程發揮了主體產業、先導產業、創匯產業、就業產業和致富產業的作用,是全省九大支柱產業之一。
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服裝業以粗放型規模擴張發展為主的模式夯實了產業基礎,形成了自己的產業特色,奠定了在全國紡織工業和廣東經濟以及國內外市場的突出地位,成為了中國當之無愧的服裝大省,歷年來生產總量和出口總額均名列全國第一。目前,廣東擁有服裝企業3萬多家,規模以上3000家左右,產品涵蓋襯衣、西服、時裝、牛仔服、休閑服、羽絨服、婚紗、晚禮服、真絲、針毛織服裝、內衣系列、運動服、皮革服裝、童裝等十幾大類,形成了門類較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生產體系。
記者:現在廣東服裝的產業集群地主要分布情況是怎么樣的?
周侖:廣東服裝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勢明顯,形成了虎門女裝、沙溪休閑裝、新塘牛仔、潮州婚紗晚禮服、南海內衣、大朗毛織等27個服裝特色產業集群,其經濟總量占全省紡織工業的80%。
記者:面對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服裝產業生存環境也更加復雜,當前廣東省服裝產業的發展所面臨的壓力有哪些?
周侖:2011年,我省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59.80億件,占全國總量的23.52%,其中針織服裝27.87億件,梭織服裝31.92億件,與2010年同期相比分別提高了4.44%、-1.64%和10.39%。我省仍然保持全國第一服裝生產大省的地位,但增幅顯著放緩,同同比增幅劇降近16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增幅低3.7個百分點。去年11月起針織服裝開始出現同比負增長。2011年我省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31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59%,增幅低于全國總額增幅4.75個百分點,占全省紡織品服裝外貿出口總額的72.67%,超過2/3。
廣東服裝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在品牌建設、資本運作等方面與江浙等省份比較發展相對滯后,存在研發能力不強、產品檔次不高、信息化水平滯后、人才缺乏等問題。目前,受到人民幣升值、生產運營成本攀升、融資困難、外需不振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行業整體低位運行,盈利水平下降,同時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廣東服裝企業發展壓力甚至生存壓力日益加劇,亟需通過提升研發設計水平、深化品牌建設、提高科技應用水平、開展資本運作、優化產能等途徑實現整體轉型升級。
記者:服裝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對廣東省的影響幾何?如何把服裝產業的轉移實現在省內,由珠三角地區轉移向粵西粵北地區?
周侖:產業轉移不可逆轉,但缺乏成功模式。當前一般貿易已取代傳統的加工貿易,勢必帶來廣東省新一輪產業升級與轉型熱潮,低端服裝制造業實施產業轉移已成為必然。但是從省經信委工業園區處了解到,目前我省35個產業轉移園中,以服裝為主導的園區極少,轉移的效果與其他行業相比也不太理想。結合向省外轉移的情況,總體來說,都沒有看到非常成功的模式,主要受產業鏈配套和用工影響。另外,由產業轉移帶來的空心化現象,需引起政府的關注和警惕。
記者:今年3月將在東莞厚街舉行大型的服裝生產設備展覽會。對于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來說,離不開對生產設備的改造。如何通過生產設備的提升來實現產業的升級轉型。
周侖:從2009年開始,我們就提出了 “1+2”精益工程的概念,即“清潔生產+設備更新、管理升級”。推進優質高效、自動化程度較高、數字化程度較高的服裝生產設備,與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有機結合,切實提升設備自動化水平,推廣清潔生產,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記者:在每年的開春,用工荒都會困擾著制衣廠等加工型企業。今年的情況怎么樣,工廠在用工方面可以采措哪些措施減少對工人的依賴?
周侖:2012年春節后,針對服裝行業新一年的運營形勢、用工、訂單、資金等問題,我會于2月3-10日組織開展了廣東服裝產業運行情況調研。本次調研以問卷調查、電話訪問、現場考察、微博討論等多種形式開展,涉及廣州、佛山、深圳、東莞、中山、珠海、開平、潮州、汕頭等8個市、16個服裝特色產業集群,共收回73個企業和9個集群問卷樣本。企業樣本中40%屬于品牌型企業,50%屬于生產加工型企業(其中30%為內銷加工型,20%為出口加工型),10%屬于服務型企業(包括計算機軟件、電子商務、專業市場等)。元宵過后,廣東服裝企業平均開工率在70%左右,缺工30%以上。調查中38%的企業表示招工極為困難,32%的企業反應適用工人難招,14%的企業反應老員工返工不理想。此外,去年暖冬造成大量庫存積壓,開春后經銷商仍忙于處理庫存,企業對新一季產品生產面臨兩難的局面,繼續生產則庫存更大,不生產則工人會流失。
企業用工困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新一代產業工人思想上“退二進三”。服裝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用工的需求量特別大,但是隨著80后90后走向社會,這一代人由于文化層次、生活環境的改變,職業訴求發生了變化,許多人不愿意再像父輩一樣從事產業工人的職業,可以說他們從思想上“退二進三”了。這種現象不是廣東獨有的,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因此,服裝企業面臨的招工難是結構性問題,不是簡單的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調查顯示,企業已逐步意識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分別采取了加大研發設計投入、深化品牌建設、設備更新、信息化應用、資本運作等手段,積極應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人民幣升值、棉花等原料價格大幅波動、勞動力和能源成本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科技、管理和營銷水平,以實現減少用工、節能減排、提高生產效率、利潤率提升。其中83.33%企業選擇“深化品牌建設”、66.67%企業選擇“加大設計研發投入”來增強企業競爭力,行業效益將進一步向有實力的品牌企業集聚。
記者:在新的一年里,廣東省的服裝行業有哪些發展機遇,對此您有怎樣的期望?
周侖:在年初的調查中,半數企業認為今年行業形勢“危機并存”,40%企業認為“機大于危”,僅10%認為“危大于機”。 選擇“機大于危”的企業認為,在行業洗牌中,隨著一批競爭力弱的企業退出,優秀人才、市場渠道、供應商等優質資源將會更容易向他們集中,整個行業將呈現出區域布局調整加快、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品牌運作水平不斷提高的態勢。尤其是一批“輕資產”品牌企業,他們不為用工、訂單所困,而是通過提升研發力、改善終端、加強內功來提升核心競爭力。
面對行業遇到的困難,我們協會正會同政府相關部門,醞釀編制《廣東省服裝產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打造“廣東時尚力量”的高度,重新審視和引領廣東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相信《方案》的最終出臺,將會為服裝企業的轉型發展帶來利好。
上一篇: 2012年初廣東服裝產業運行情況調研報告
下一篇: 廣東縫制設備產業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