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把人才放到核心位置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近發布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著重提出了人才戰略,而即將舉辦的中國紡織科技人才戰略發展大會也引發了人才服務體系、人才建設的大課題。
人才問題緣何成為重中之重?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孫瑞哲看來,目前,整個社會出現了“造物不造人”的情況,尤以工業制造業表現明顯,作為制造領域的一個部門,紡織業大量用工、大量用人,卻呈現出“造物不造人,用人不造人”的局面。這個現象表現出全社會在使用人才和培養人才方面的一大缺失。
造物,也要造人
孫瑞哲說,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最終要解決的是實力問題,即人才實力和物質創造實力,而實力得以體現的前提是人才建設。過去的“以人為本”大多是“以人為成本”或者“以人為資本”。雖然企業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但衡量標準是勞動工資在企業營收中所占的比例。現在,全行業都意識到高技能人才在推動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方面起到的作用。今后,更重要的是怎樣創造行業新的地位,樹立行業新的形象,既要盤活現有人才存量,又要解決人才增量問題。他指出,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現有技術人員的開發能力,除了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還須建立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人才是大國到強國轉變過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現在行業企業在用人、開拓市場、產品開發方面各有經驗。從行業層面來說,我們想去探索一條新路。”而這一探索正表現為即將召開的本屆“人才大會”主題––“破解人力資本困局,構建人才創新平臺”,孫瑞哲說,作為大會主辦方,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希望以此推動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因而,學會在組織這次大會時有幾個層次的考慮:一是將今后產業人才的重要培養渠道––高等院校作為一支重要力量;二是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如何與企業需求有效對接。
同時,在整個行業的人才培養機制中,工程學會每年舉辦的“學術年會”旨在培養更高端的領軍人物。孫瑞哲說:“我國紡織行業由大變強,不僅要在產品開發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開發一些高精尖產品,特別是新型材料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定要有高技術人才作為支撐。”在產業對高技術人才需求日益增強的形勢下,“學術年會”起到了發現和培養學術科研領域帶頭人,以及推動行業高科技人才梯隊形成的作用。
知人,方能用人
伴隨著產業發展形勢的調整和轉變,我國的勞動力正在從過去的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在孫瑞哲看來,這與目前的人口構成和社會價值觀、社會輿論的導向密切相關。就紡織行業而言,農民工占全行業就業人員的80%,第一代農民工已經退出了就業隊伍,新生代農民工成為行業的主要力量,而他們的價值觀變化成了行業企業亟須面對的主要問題。只有了解員工的需求,為其提供相應的工作待遇和發展空間,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為紡織行業作貢獻,從而進入人員培養和使用的良性發展軌道。
當下,我國的人口紅利日漸消失,有效勞動力的供給出現了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第二代、第三代青年勞動力在就業時,更傾向于選擇體面勞動,勞動強度低的行業。對紡織業而言,這是個十分不利的轉變。孫瑞哲說,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兩方面的努力。首先,行業企業對優質勞動力要提高自身支付能力,這就意味著企業要提高自身的創造力、附加值和勞動生產率。近年來,紡織行業的勞動工資持續增長,追平其他制造業,特別是今年一季度,紡織行業平均勞動工資水平提高了17%。其次,提高行業的社會形象,通過營造新的價值定位,吸引大家來就業。短時間內,紡織行業還揭不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標簽,要想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紡織行業,就需要進行新的定位。現在,紡織行業不僅是中國戰略型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產業用紡織品領域,體現出高技術內涵,而且是與民生、社會發展相關聯的,中國時尚產業重要的推動力量。
在行業自身調整轉變的同時,高等院校學科設置也須圍繞市場需求作出調整和轉變。孫瑞哲說,目前紡織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技術領域了,還關聯到生物工程等領域,充分表現在化學纖維開發、材料科學研究、傳統工藝路線的突破等方面,這就要求學科建設圍繞市場需求做出轉變,行業發展既需要專業人才,又需要通才,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行業對跨領域、跨學科的跨界人才需求日益增強,高校應為行業培養和提供能夠無縫對接的技術人才。
有數,就有目標
在帶動院校、企業、科研機構等行業各領域加強人才培養意識,完善人才建設機制的過程中,紡織工程學會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和努力。孫瑞哲表示,建設行業外部好的環境,提供人才增量,是學會也是行業當下的人才建設思路。據統計,截至2011年,紡織行業直接就業人口突破2000萬,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口1160多萬,其中技術人才所占比例達9.8%。按《綱要》要求,到2020年,技術人員在規模以上企業所占比例將達20%,高技能人才占技術人員的26%。
談及這組令人滿懷期待的數字,孫瑞哲告訴記者,這個發展目標的設置來自于全面而細致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首先,國家統計局每年對規模以上企業的人才構成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細化到各行各業,為行業制定目標提供了科學依據。其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進行的抽樣調查涵蓋了全行業上千家骨干企業的一手數據,能夠更加直接地反映目前行業的技術人員構成情況。現在,行業擁有180多家試點集群,其中幾十家比較成熟的集群能夠把中小企業和規模以下企業的人才構成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后為行業提供大量可供參考的數據。再次,行業對于一些重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就業去向和現狀進行了跟蹤調查,從高校畢業生就業這一側面對行業人才構成情況進行了補充。來自這三大方面的數據和分析通過模型建立起來以后,分析出行業目前的人才構成情況和需求,預測出今后一段時期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
過去,在評判一個行業發展的時候,首先關注的是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等。今后,在向規模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除了以上這些基本指標,創意、知識產權、品牌等軟性無形資產也將成為評判產業價值的重要內容。同時,行業的市場話語權、環境友好度、資源把控性、時尚導向力等也成為價值經濟的重要內容。孫瑞哲說,隨著對產業評判標準的變化,行業關注的重點也要發生改變。而“人”在這些軟性評判標準中發揮的不可估量的價值應該成為行業企業的關注點,成為推動行業由大變強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