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加工企業面臨“內憂外患”的訂單壓力
2012年開年以來,全球經濟風起云涌,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和美國經濟陷入高失業、高負債的困境,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國內方面,盡管整體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運行態勢,但是經濟增長速度逐季回落,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仍然突出。緊張嚴峻的經濟局勢,波及相對嚴重的就是中國的加工制造業,服裝加工企業受影響最為嚴重,品牌服裝企業的受災程度遠不及服裝加工制造企業。
因為品牌服裝的生產制造成本占終端售價的比重很低(15%-20%之間),下游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也不高。企業很容易通過提價將成本的上漲轉嫁出去,并能保持產品銷量和利潤率不變。因此對于品牌服裝企業而言,通脹不僅不會造成品牌服裝企業的利潤縮減,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企業如果做好了成本控制,產品升級,創意與附加值的有機融合,還可能給該品牌帶來銷售收入和利潤更快的增長。
然而,就服裝加工企業而言,面對當今中國國內的經濟環境與國際的金融動蕩局勢,就不能那么鎮定了。
中國服裝加工企業在2012年幾乎是面臨內憂外患的緊張局面,在國內,服裝制造廠加工的內銷訂單呈現逐月遞減趨勢,許多東南沿海及長三角一帶的服裝加工小廠紛紛倒閉,有幸存活的加工企業也為了搶占不多的內銷市場份額,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惡性競爭,造成部分獲得加工訂單的企業,迫于市場競爭壓力,也不得不縮減利潤。
針對中國的出口訂單來說,局面更加令人擔憂,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使得中國不再是西方世界認為的低成本加工首選國家,緬甸,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家生產力成本的低下將成為搶占中國中高檔服裝出口加工訂單的最大競爭對手,曾經有服裝加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我們生產的利潤已經呈現出“0”現象,完全靠加工的數量份額來獲取少量的出口退稅金維持著企業的生計
中國服裝加工企業處于這般“內憂外患”的境地,我們不禁開始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要分析的就是當今的國內外的經濟環境。
2012年以來,國際市場總體低迷。發達經濟體中,日本服裝類消費持續低位,歐盟需求萎縮,且均無明顯改善跡象;主要新興市場需求亦總體呈現下行趨勢。
國內方面,伴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實現穩定增長,我國服裝類商品內需量也在穩步擴大,但2012年以來,實際增速較上年相比卻是明顯的下降。當中的變量因素我們不得不考慮,第一,由于食品等低需求彈性商品價格持續高位,削弱實際購買力,擠占消費支出,是引起2012年以來服裝類內需實際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與多年來的持續低位走勢相反,國內服裝類消費價格自2011年以來持續加速上漲,體現出2011年以來紡織原料市場的大幅波動已經產生了抑制終端消費的效果。第三,再加上投資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出口受外需不足制約均持續減速,造成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影響了市場信心,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對衣著類內需消費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
其次,在國際訂單需求數量不斷下降的背景下,為了搶占出口訂單的市場份額,東南亞各國政府采取了非常積極的政策支持,和企業技術升級等舉措,給其國家高端服裝加工出口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最有效的一劑強心劑。
例如:菲律賓政府已經為自己設定了今年九月為通過“拯救我們的工業法”的法案限期。一旦獲得通過,拯救法將為菲律賓使用美國紗線或者面料生產的服裝打開美國市場免稅優惠準入。在這樣的舉措下,中國的高端服裝加工企業將不得不面臨一場最為嚴峻的競爭考驗。
再次,中國中低檔服裝加工企業還要承受國內外生產要素的巨大差距所帶來的生產成本壓力。
生產要素(又稱:生產因素),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范疇。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這幾個方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生產要素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企業產品價格體系的變化,制約著企業的生產利潤。
東南亞地區在國際上就是紡織服裝加工的重要基地,中國經濟的近年來迅猛的發展,迫使生產中的幾大重要因素如勞動力,原材料等都在迅猛上漲,生產成本也是一漲再漲,在國際環境低迷的當今,大批歐美客戶為了保證自身的利潤,大量的中低檔服裝訂單正如潮水般地涌入孟加拉國,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和一些南美、非洲等生產成本低下的國家或地區。
做一個非常簡單比較,就不難發現中國與東亞別國在服裝加工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差距了。目前,在中國,一個上海或東南沿海的服裝加工工廠的工人工資水平(稅前)約3200-3700元,一個山東的服裝加工工廠的工人工資水平(稅前)約2500元。在東亞如越南,孟加拉國等很多國家,同樣擁有先進設備的加工工廠,工廠規模也很大,然而,其工人的工資每月才35-40美金/每月,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只占中國勞動力成本的10%。
在目前中國通脹的經濟環境下,原材料的價格一直在不斷的上揚,加上之前我們分析的勞動力的高成本,使得服裝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沒有辦法控制,所以出口訂單的流失就成為必然。
當然,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積極應對的心態與決心。
起初,在國內緊張的經濟環境條件下,當中國大量的中低檔服裝加工企業面臨著上述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國內外生產要素挑戰,原料成本逐月上漲等生產壓力的時候,企業采取的都是通過有意識地回避一些訂單的方式來減輕壓力,但這樣的做法只能適用一時,對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行的,
因此這樣的企業必須找到新的企業定位,進一步深化改革,做好結構調整,產品升級,創造企業的核心技術價值,讓企業從中下層次的服裝加工上升到高端品質的服裝加工,做到差別化生產,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利潤,才能為其獲得真正的春天。
例如,在石獅,不少大型加工中檔服裝的生產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紛紛加大對裝備更新換代的投入,引進自動化程度高、節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裝備,以及增加員工的培訓課程,提高員工的素質與專業化水平,全面啟動技改以提高生產效率,推出新品,并適當提高新品的價格,用以分攤生產成本。據悉,今年石獅推出的新面料、服裝新款等都廣受國內外客戶的青睞。
畢竟與東南亞的眾多服裝加工企業相比,中國的高端服裝精加工產業還是相對更成熟一些,因此,這一部分是目前為止,中國相對還有一定的市場優勢,但是,在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高端服裝加工業的今天,我們也不能放松警惕,努力做到技術創新和產品提升,認真把控好產品的細節與生產周期,才能在當下或者日后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當然我們更加期待的是國際經濟環境的復蘇,2012年的下半年,如果美國及新興經濟體能有效的帶動,那么全球經濟及國際市場也可能會慢慢的呈現逐步趨穩走勢;一旦歐債解決方案能取得更積極進展,則回穩向好程度就有望提升。
(文章來源:紡織制衣市場快訊)
上一篇: 率先設立買手采購區 深圳服交會向以買手制為核心的展會轉型
下一篇: 外單向東南亞流失等原因致出口下行壓力——紡織服裝外貿再遇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