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招人 不如留人
對于服裝行業來說,每年的特定時期就會遇到特定問題,比如歲末年初之時,就是用工荒演繹最烈之時。
往年,春節的尾巴還沒溜走,全國各地的春風行動、春雷行動就迫不及待地啟動了,為了盡快恢復生產,一些企業使出渾身解數招攬工人,工資福利連年上漲,但來招聘的人比應聘的人還多。
是外出務工的人少了?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外出務工人員在1億6千萬人左右,較2010年增加一千萬人。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了,用工荒現象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卻愈演愈烈。是中西部發展導致沿海地區用工荒?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中西部地區,如湖南、安徽、河南等勞務輸出大省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用工荒。
那么,人都哪去了?
人哪也沒去,是流動性增強了。去年,清華大學針對農民工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三成的人在近7個月內更換了工作,50%的人在近1.75年內更換了工作,農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續時間為2年。該報告認為,當前我國農民工就業普遍面臨“短工化”的趨勢,這主要體現為“高流動”和“水平化”兩個方面。“高流動”體現為農民工換工作頻率高,每份工作的持續時間短,前后兩份工作之間的待業時間也較長;“水平化”則體現為農民工的職業流動對其職業提升作用微乎其微,簡單說就是工作換來換去都差不多。干不長、頻跳槽,發展空間小、努力成效低,這是近幾年農民工群體的突出特點。
筆者曾經走訪過的晉江地區,甚至出現了流動“打工隊”,工頭販賣工人待價而沽的現象屢屢出現。這種“打短工”行為,破壞了企業的用工穩定性,企業員工流失率高,直接導致企業連年招工,這也是用工荒愈演愈烈的一個原因。但“打短工”并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農民工之所以頻頻跳槽,說到根上,是企業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
如今,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明白,與其挖空心思招人,不如想方設法留人。很多企業在內部建立了比較合理的薪酬待遇增長機制,施行了人性化管理,在滿足農民工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盡量滿足其情感需求。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為農民工提供技能培訓,并為其提供發展提升的空間。
但是,解決農民工的“打短工”問題,只靠企業的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拿出切實的舉措來,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時也要為農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創造條件,畢竟農民工的穩定就業不僅是企業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