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縫紉彎針”的創富傳奇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河北省昌黎縣后雙坨村的“縫紉機工業園”,看到街道兩旁一處處造型各異的公司大門,在大門口處就能聽到“哐當當”、“吱吱吱”的聲音,這是工人們正在忙碌著用機械打磨制造縫紉機零配件。如今,全村生產縫紉機零配件達4000余種,年產值5億多元。
“說起這事兒,還得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當時,在天津市縫紉機廠任檢驗員的孔廣和回到后雙坨大隊,感覺種地收入太少,便萌生了干自己老本行的念頭,于是俺們3個人花50元錢買了2張“大杷”作原料,3樣銼當工具,磨制出1包彎針,銷往天津、江蘇市場,覺得銷路很好。”曾與孔廣和一起創業的老支書孔廣云回憶說,村黨支部見搞縫紉機彎針是一個企業好項目,決定籌建一個村辦縫紉機零件廠。1972年,在孔廣和的指導下,后雙坨縫紉機零件廠建成投產,用烘爐、手搖鉆、刀鋸、鐵銼,靠一雙雙長滿老繭的大手,生產出了第一批彎針,不到半年時間,便盈利1.5萬元。
幾十年來,后雙坨村發展起彎針制造業。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在該廠工作的農民工人逐步掌握彎針制造技術,便開始分流出來,辦起一家一戶的廠子,小小彎針喚醒了村民的商品意識,敢闖敢干的村民率先投身商品經濟大潮,多種經營迅速崛起,為彎針生產的全面鋪開奠定了基礎。
“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開始出來單干,剛開始也遇到不少困難與阻力,憑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多年市場闖蕩,終于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現在,公司年產值高達1000余萬元。”金山縫制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錫民欣喜地說。
經過40年的時代變遷,該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生產原料上,由原來“大杷齒”發展為特種鋼材;在生產工藝上,由鉗工生產發展為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在市場銷售上,由原來背包闖市場發展為訂單銷售;在企業數量上,由原來的1家發展到具有規模以上的53家;在解決勞動力就業上,由原來的幾人發展到現在的幾千人。
在國內外縫紉機零配件市場上,逐漸興起“南有東陽,北有后雙”之說。2007年初,該村所在的荒佃莊鎮被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命名為“中國彎針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