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企融資之困出路在何方
縫紉機行業中小型規模的企業占大多數。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貸款難、融資難”的狀況一直是困擾企業發展的瓶頸。從去年年底,隨著各商業銀行紛紛出臺支持小企業發展的新舉措,情況似乎有所改變。再加上央行將資金轉向實體經濟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環境也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那么,縫企應當怎樣利用好這些政策和資源,順利融資呢?
一、我國縫企當前在融資方面所面臨的壓力現狀
在我國縫制設備行業里大部分都是中小微型規模的企業。由于縫制行業的特別屬性,整個行業的產值規模不大,整個內地和臺灣地區的整機生產企業只有幾家上市公司,包括西安標準、上工申貝、浙江中捷、臺灣高林等。還有幾家初具規模的企業在準備上市的過程經歷了幾年的種種困難后還是選擇了“知難而退”。上市無疑是一種最高境界最低成本的融資方式,但是這種渠道并不適合廣大的中小型規模的縫制設備企業。
縫企在融資方面仍面臨著很多困境,特別是隨著用工成本、生產成本高漲,直接導致中小企業“缺錢”,有單也做不了。
二、常見的融資模式優劣勢
目前來說,大部分的企業對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這兩種方式比較了解。
最常用的銀行貸款融資方式不僅手續復雜,所需時間較長,不能及時滿足中小企業資金需求。而且一些中小型規模的縫企,特別是家庭作坊式的公司融資難也有自身原因,不少公司并沒有保持良好的誠信記錄和財務歷史,比如拖欠工資、不繳社保、財務混亂的情況屢見不鮮,客觀上給自己帶來了障礙,尤其是在與銀行接觸就更顯困難。
民間借貸存在的優勢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社會傳統淵源;二是手續簡便;三是民間資金充足,這些優勢使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正規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但是民間借貸畢竟利率要遠高于銀行利率。有的民間借貸,根本沒有簽訂任何合同;有的雖然簽訂了合同,但規定不夠詳細,甚至因為合同無效而被人利用。大多民間借貸以“借據”的形式代表合同。但由于借據過于簡單,如果發生糾紛很難憑此處理。
三、開拓新的融資模式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融資模式將被開發和實現。以下是針對縫企的行業特點而推介的幾種新興的融資模式。
1.利用互聯網金融促成交易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產業已經被廣泛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環節。如支付寶、財付通等交易工具已經在日常的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縫企是否可以利用這些新興的交易工具來促成交易,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方向。
另外,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產業正在向著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將來可利用的空間必定會更寬廣。據了解,近日中山證券和騰訊宣布戰略合作,這是互聯網與金融業合作的一個重要舉措。意味著A股正式進入零傭金時代 。雙方的合作將推出“小貸通”。對有融資需求的投資者,可以通過股票質押的方式,立即貸款。
2.信用卡貸款
如果說到最便捷的貸款方式,或許信用卡貸款就是最佳答案。隨著信用卡貸款業務種類越來越豐富,持卡人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來進行相應貸款。這里舉一個家電行業的例子。年初,格力空調公司與光大銀行簽署協議,為其下游一級銷售商提供擔保。這使王華東得以在光大銀行成功辦理了“易快發”信用卡。這張最高授信達200萬元的信用卡,足以解決旺季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當日審批,3天內到賬,還能分期償還,這讓我有些吃驚,也讓我對公司今后的發展信心十足。”王華東說。其實,像光大銀行這樣通過信用卡開拓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的銀行不止一家。此前,作為企業貸款的補充,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杭州銀行等均已針對企業主推出高額度的信用卡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微企業的融資困難。專家提醒,不少銀行針對小微企業開設的信用卡融資服務沒有免息期,往往是協議價,適合流動資金一時短缺、很快可以還款的客戶,不應將其作為長期融資工具。
3. 聯保授信
聯保授信業務是指3家(含)以上企業形成互助互信的聯合體,在共同承擔風險的前提下聯合向銀行提出流動資金貸款申請。銀行根據每個客戶的實力以及聯合體的整體情況,在落實聯合體內每個客戶互相保證擔保并提供一定比例的貸款保證金的條件下,授予每個客戶相等或不等的流動資金貸款額度,支持客戶經營發展。多適用于位于同一區域、經營情況良好、相互了解和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一定關聯性的中小型企業,解決聯合體成員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為耗用或銷售而儲存的各類存貨,季節性物資儲備等生產經營周轉性或臨時性的資金需求。
4.動產質押
動產質押包括應收賬款質押、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融資方式。其實目前從國際上看,動產擔保已成為最主要的物權擔保融資方式,并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擔保模式,約80%的貸款為動產擔保。其中,存貨、應收賬款和知識產權是使用較多的動產擔保物,在動產質押中60%以上是以應收賬款為主的權利擔保。
四、總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們行業只有與金融緊密結合、聯動發展,才能在變革的生產生活方式中產生強大的動力。如何打破企業與資本之間的壁壘,促進縫企與金融業的相互深度溶合?一是創新為本,這里的創新包含了我們企業在技術上和經營模式上的創新,也包括金融體系方面的創新。二是引導,加強雙方的互相了解。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金融機構往往無法準確及時獲得我們行業里有哪些創新的信息,從而無法對風險進行評估。雙方的對接自然無法完成。這時需要政府、行業組織、媒體等發揮推動引導的作用,從而促進企業與金融業雙方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