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時代的科技動力
“工業革命4.0”雖是舶來的概念,由德國政府最先提出,但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趨勢一致,特別是與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高度契合。
互聯、集成控制、智能生產、數據處理、產品創新五個環節是“工業革命4.0”的核心,涉及的行業有射頻識別、物聯網、傳感器、機器視覺、智能機床、云計算、3D打印、可穿戴設備、汽車電子等。
而這些都早已與服裝產業緊密相連,科技已成為時尚的驅動力。
“智能服裝、智能家居、智能汽車,世界即將進入到一個智能時代,所有的環節都能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協作。中國服裝產業能夠進行一個鏈條的貫穿,但恰恰是缺少在每一個點上的深入,每個方面都不差,但都不是最好的。”黃海嶠說。
目前中國服裝企業在國際上制定規則的能力差,沒有話語權,相對比較被動,因此在創新上無法走得太快。以面料企業為例,要考慮訂單,規避風險,往往不會開發過于前沿的面料。
因為,服裝企業往往都會選擇聯合高校等研發機構共同合作。雪蓮集團總經理助理徐卓曾供職于李寧公司,他表示,更深一步的研發就需要借助“外腦”,而且不能局限于服裝行業,諸如李寧曾與米其林合作,將橡膠技術應用在戶外鞋上。
徐卓說,服裝品牌與科技的結合由來已久,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階段:
一是概念階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品牌純粹就是宣傳概念,實際產品里面沒有任何科技含量,推廣也就一晃而過;
二是科技面料階段。上世紀90年代后期,很多品牌發展起來后,視野逐漸寬泛,跟國際上一些大的面料廠商開始合作研發,最典型的是體育用品行業,開發速干,吸濕排汗等功能性面料;
三是自主研發階段。一些大的品牌開始跟研發機構合作,甚至從紗線就開始進行科技產品的開發,形成一些有競爭力的產品;
四是跨界研發。如今品牌除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以外,與其他行業跨界是一大趨勢,移動和可穿戴設備勢不可擋,這也是品牌和科技結合的一個方向。
但無論怎樣,徐卓認為研發必須要與市場結合,更好地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開發,另一方面還要與營銷結合,引導消費者了解和接受品牌研發的產品。
“一切不以用戶價值為前提的服裝產品研發都是耍流氓。”黃海嶠持有同樣的觀點,企業創新一定要把握這個度。“創新創大了也會死。”
總之,對于未來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武漢紡織大學中國紡織業績效評價與風險預警研究中心主任胡星輝做了很好的總結。
“‘工業4.0’正在促使我國紡織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紡織業的自動化、高速化和連續化水平。引進、消化、吸收的跟隨型研發模式已不能滿足紡織業對原創性研發的需求,未來,紡織服裝產業要提高研發投入強度、擴大研發隊伍規模、完善研發創新機制體制,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計研發與生產制造和終端消費緊密銜接,實現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以提高研發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