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升級 “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上世紀70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被視為結婚“三大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去的“三大件”早已不再稀奇,縫紉機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在服裝廠里,工業縫紉機依舊是不可或缺的機器。
“近幾年,服裝市場行情不好,作為服裝產業鏈上的產業,縫紉機市場也并不樂觀。”武漢東屹縫紉設備銷售總監岳洪祥在縫紉設備市場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他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雖然自己的公司效益還不錯,但和以前相比,整個行業市場還是差了不少。
多位經銷商表示,目前服裝廠購買縫紉設備,基本都是為了更新,而不是擴產,大多服裝廠都在縮減規模。工業縫紉機市場趨于飽和,行業的惡性競爭讓縫紉制造企業叫苦不迭。
A
行業惡性競爭
岳洪祥介紹,縫紉機設備有多種,有平頭鎖眼機、包縫機、平縫機、雙針機等,其他的制衣設備還有剖縫機、曲折縫、對絲車、花樣車、裁床等,很多制衣設備公司都有所涉獵,機器從800元到上萬元的都有。
目前,縫紉機行業市場中出現的低價競爭和“應收款”等問題已經嚴重地困擾著制造企業和經銷商,阻礙了縫制機械行業的有序發展。
正是因為市場并沒有擺在消費者面前,價格不透明,行業秩序較為混亂,導致了準備開小型服裝加工廠的董老板放棄了自己的想法。董老板介紹,自己學設計專業,在漢口開了一家服裝店,貨源在廣東,“每次過去看版、拿貨都比較累,由于生意越做越好,就想招幾名工人幫忙制衣,一來可以幫忙加工,二來也可以自己打版做設計。”
而廠房租價貴,縫紉設備價格不好把控,董老板向同行表明自己要去購置縫紉設備后,就有幾家設備廠家找過來推銷產品,“他們有的說一臺縫紉設備2000元,有的說4000元,國內國外還有品牌區別,如果按照最低配備,加上平縫機、雙針機、砸扣機、熨燙臺、開兜機、電剪刀等,1組工人(10人)就得要20多萬元。”董老板認為,差價太多,機器又不像服裝是看得見的布料、版型差別的。在自己對市場了解透徹之前,董老板決定暫緩開廠。
一些經銷商往往為了追求銷量,有意無意地以低價、欠款等方式進行惡性競爭。武漢某服裝公司采購經理劉女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由于自己所在的公司上世紀90年代就已成立,縫紉設備換了三套,她透露:“這一行做久了,和很多的縫紉機經銷商都比較熟,由于采購量比較大,經銷商為了讓我們買他們的設備,在我們購買設備之前會塞些紅包,或者說先試用。”
業內人士透露,在某整機經銷商已經與某家服裝企業達成設備供求協議的情況下,如另一整機經銷商得知信息,會附加更為“優惠”條件,甚至不惜壓榨自身的利益空間以“零首付”為條件搶奪客戶資源。
應收款’的現象非常普遍”,武漢縫制機械商會會長、武漢遠久縫紉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文博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傳統模式是,比如買100萬元的設備,先收30%的預付款,貨到收40%,余款可能半年才會回款。
另外,以縫紉機的銷售為例,若訂單交易量超200臺,有些縫機制造企業會選擇跳過當地經銷商,而直接與服裝企業進行聯系、接洽,其理由是要對大客戶給予相關的技術和服務支持,從而采取了“直銷”。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省去企業應給經銷商的利潤,但造成了局部地區產品價格混亂。
B
設備需求減少
“這一行水太深”,某縫紉設備銷售經理說,如何爭取到顧客,他并不愿意透露,但這個行業卻有難以說出的苦。
據了解,目前武漢服裝產業結構明顯,70%生產時裝,20%主營加工,剩余10%則為男裝和針織類服裝,但大部分服裝企業的營業額都出現了萎縮。
湖北省服裝商會副秘書長周進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市場是一塊蛋糕,雖然目前服裝行業并沒有什么起色,但由于企業進入的門檻低,還是有不少服裝企業競爭,許多服裝企業現在已經滿足于“夠吃”的狀態,不會積極地去更新換代。這也造成了縫紉設備行業需求減少的現象。
周文博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武漢市目前有100多家縫紉設備企業,而2013年,有報道表示武漢地區有300多家縫紉機銷售商和生產企業,2010年還曾創下7個月銷售7個億的紀錄,行業下行不言而喻。
在長江商報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多位經銷商表示,目前服裝廠購買設備基本都是為了更新,而擴產的基本沒有,大多數服裝廠都在縮減規模。
C
產品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
除了需求量提升不甚明顯之外,對于設備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率也反復被經銷商掛在嘴邊。
周文博也坦言,產品升級換代的需求明顯,“由于人工等一系列成本上升得非常厲害,機電一體化產品成為市場主導產品,產品的自動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比如現在純機械式的圓頭鎖眼機和離合式的平縫機基本賣不出去。”但是,機電一體化產品也面臨價格越來越低的困境。
“雖然服裝市場需求沒有以前旺盛,但是卻有一部分勞動力轉移補足了市場需求。”周文博認為,在最近一兩年,出現了沿海地區的制造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跡象,這跟國際上的產業轉移屬一脈相承,“因此市場并沒有萎靡得那么厲害,還是有一定發展空間的。”
土地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廉、勞動能力充裕,是驅使服裝生產企業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轉移的重要理由,也帶動了服裝上下游行業在中西部地區的“扎根發芽”,再加上河南鄭州、湖北武漢、安徽合肥、四川成都等地本就有成規模的服裝生產企業和服裝批發市場,更使得中西部的發展眾所矚目。
岳洪祥也認為,雖然說整個服裝產業鏈行情沒有以前好,但是單看自己的公司,還正在發展,銷量也還不錯。
D
專業銷售人員難招聘
與周文博交談的過程中,長江商報記者發現他對于行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始終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
對于應收賬款問題,周文博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公司現在建立了大數據庫,將每個客戶都列入,通過分析客戶的信用,采取金融加營銷的方式,讓客戶融資租賃,共創雙贏”,周文博的方式類似于銀行貸款,發貨只收10%的保證金,根據客戶的信用狀況可分期付款,而且利率并不高,“今年希望利潤能夠達到50%”。
除了應收賬款問題之外,周文博還在尋找另一問題的解決方法,即專業銷售人才或高級職業經理人的欠缺。“服裝行業雖然是一個傳統的行業,招聘如會計、司機這類通用型的人員很容易,但是想要招聘專業的銷售人員卻非常困難。”周文博說。
周文博提出了一個針對專業銷售人員培訓的設想:招聘營銷專業的畢業生,在短時間內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和銷售技巧的簡單培訓,然后上崗。
那么,在短時間內要培訓哪些內容,怎么培訓,就顯得至關重要。現在新進業務人員的培訓,大多是靠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周文博表示:“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快速的方法可以提高,但目前我們并沒有這個能力,很難有一個綜合性的東西,把一些銷售技能、設備基礎、服裝生產流程、突發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等備用的資料全部集中到一起,出版一套教材,依葫蘆畫瓢很快就能適應工作。”
目前,周文博公司的業務人員與售后服務人員的比例已經是1:1,周文博說,要大量扶持有能力的銷售人員,從而達到銷售目的。
說起目前面臨的問題,周文博回答,不論是應收賬款的問題,還是缺少業務人才,他都在想辦法,不管是自己想對策還是求助有關機構,都希望全行業群策群力共同來解決現有問題。他說:“我始終認為,企業負責人要善于發現新的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然后解決問題。就算把資金和人員培訓的問題解決了,可能又會遇到新的問題。我是在這個行業里越做越有信心,因為在發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感到了樂趣。”
E
“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創新是每個企業的生存秘訣”,周文博認為,現在機器換人已經成了大趨勢。
“勞動力成本增加,80后、90后作為主力軍不愿意下工廠,許多沿海服裝企業外遷東南亞。‘機器換人’也成為了目前的趨勢。”湖北眾高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飛煌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目前,該公司已在省內銷售了200多臺自動化設備,“一條流水線只需要5個人操作,多臺機器同時運行,比以前20個人的產能還大。”
精倫電子全資子公司上海鮑麥克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鮑麥克斯”)總裁秦倉法成天都在琢磨縫紉機。他說,過去沿海制衣廠里,驅動縫紉機的都是很笨重的離合器馬達,體積大又耗電,極少數伺服電控設備全是從日本等地進口,一套設備4000多元,整機1萬多元。“中國是紡織和服裝制造大國,如果改變生產工具,就能改變整個產業。”嗅到商機的精倫電子,與出身斯坦福、福特電機的幾個海歸一拍即合,組建鮑麥克斯,專門研發制造縫紉機“大腦”。
研發和市場團隊很快奔赴東南亞。他們發現,設備的搬遷遠沒有想象中容易。在潮濕悶熱的熱帶地區,電控設備容易受損,只要電壓不穩、突然停電或受潮,主板就會受到沖擊,許多海外設備此前已紛紛折戟。
回來后,研發團隊針對不同地區的各種狀況,對機器進行反復改良,最終打造出一套皮實耐用的電控“金剛”,省電高達70%以上,在東南亞大受歡迎。今年,鮑麥克斯的設備出口預計將達銷售總量的50%。除東南亞外,還遠銷德國、俄羅斯、土耳其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我國制衣設備的崛起,越南承接了大量來自中國轉移的訂單,越南的服裝產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據越南紡織服裝協會的總書記介紹,目前,越南擁有6000多家服裝企業,其中65%集中在越南的南部,10%在中部,25%在北部。每年的產值在200億美元左右。
由于越南本國的生產設備陳舊、技術落后、資金匱乏、市場缺口較大,為了能夠生產出適合西方國家市場需求的產品,越南服裝業必須進行設備升級,且越南90%的機械設備需從國外進口,加上越南對進口縫制設備征收的關稅較其他東南亞國家低,因此越南縫紉機市場潛力巨大,這正是中國紡織縫制機械產品進入越南市場的良機。
工人正在縫紉車間進行服裝加工。服裝行業的低迷使縫制設備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上一篇: 中捷杯·華北機修王開賽倒計時,持續火熱報名中.
下一篇: 【智能︱職能︱質能】6月青島巨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