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代工企業過得還好?
從2006年ZARA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為標志,到2016年,快時尚品牌落地中國內地已經整滿10年。
“快時尚”,顧名思義是指潮流新品的更新速度,代表性品牌有ZARA、H&M、優衣庫等。據悉,目前中國內地已成為ZARA和優衣庫在全球最大的海外市場,以及H&M在亞洲最大的海外市場。
然而,新近出爐的半年報顯示,2016年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出現了近5年來半年報凈利潤首次同比下降的現象。另據H&M所屬集團發布的2016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雖然其2015年1月和2016年1月、2月稅前月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0%、7%和10%,但增長速度創近3年來最低。以上年報同時顯示,相較于前幾年,其在各地進一步擴張的速度也明顯放緩。
由此可見,經歷了迅猛擴張之后,快時尚品牌已經進入發展瓶頸期,難道快時尚品牌真的“快”不起來了嗎?
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目前幾乎都被列為這些快時尚品牌的主要代工地區。那么,快時尚品牌的中國內地代工企業處境究竟如何,受其銷售利潤波動影響到底有多大,他們的日子過得還好嗎?
代工企業處境如何
國內代工形式一般分成兩種,一種是生產成品的服裝加工廠;一種是參與工序的面輔料供應商。在沿海的很多城市,快時尚品牌的代工企業占有一定數量,只不過這些代工企業一直保持低調,因此并不引人注目。
在與ZARA、H&M、優衣庫這3家快時尚品牌相關負責人溝通時發現,它們對“代工”一詞有所避諱,當問及代工地點時,不約而同地指出這屬于商業機密,不便透露。H&M中國區公關部項目經理Stella對記者說:“我們對外發布的信息主要集中于品牌終端市場和形象塑造,具體生產加工細節方面由于涉及國際間協作問題,暫不公開。”
曾在江浙一帶走訪過一家為法國某知名體育運動品牌做代工的生產企業,據悉,這家企業也為某國際快時尚品牌做代工。
在實地考察中記者了解到,快時尚品牌不同于其他類別的品牌,由于受新品更換速度快和成本控制嚴格的影響,其在生產加工企業的選擇上是非常謹慎的。他們對海外代工廠的資質審核較為嚴格,很多國際快時尚品牌往往集中找管理相對嚴謹的美譽度高的供應商或加工廠。
為了在最快的反應速度之內,以親民的平價為消費者提供最時尚的潮流單品,在權衡利弊之后,有的快時尚品牌往往與海外代工企業簽訂保密協議,為的是保護快時尚品牌的自身利益。而且出于特殊的保密策略,一件成衣的各個部件通常會被安排在不同的國家代工。
一位朋友李晨在江蘇昆山一家常年為優衣庫做加工的臺資企業工作,她表示,代工并非易事。“外國人的檢測比較嚴格,出現小小的問題都會毫不猶豫地退貨。”就近些年曝光的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內地出現的質量問題,她談到,由于市場對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的認可度較高,單品質量問題往往會一石驚起千層浪,為快時尚品牌做代工承擔的風險是很大的。特別是快時尚品牌要求交貨時間短,為趕制某件熱銷的單品往往加班加點,可以說時間緊、任務重。
另外,ZARA、H&M、優衣庫這幾家快時尚品牌在談到擴店問題時,不約而同地持保守意見。眾所周知,受當前國內工人薪資上漲,以及水、電、氣價格和地價等成本上漲問題的影響,還有環保壓力的加大,生產投入的增加對內地代工企業的影響確實很大。
中金智庫研究員吳東華指出:“在銷售利潤承壓時,成本上漲和環保壓力使得內地代加工企業的日子肯定不好過,紡服業越來越難支撐日益增長的成本壓力。制造業由此導致的利潤降低,讓某些老板選擇關閉工廠,轉向投資其他產業。”他說:“東莞原來一家替ZARA代工鞋子的臺商,原來有4家工廠在東莞,有1萬多名工人,現在關閉兩家,工廠壓縮到2000人到3000人。”
利潤波動影響多大
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以來的這10年,“中國制造”成本節節攀升已是不爭的事實。生產成本的上漲,使得快時尚品牌不得不漲價,導致以“物美價廉”為標簽的快時尚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有所變化;早前的盲目開店使得擴張速度加快,導致供大于求,庫存產生;網購的迅速興起又激化了價格競爭,讓曾經“以平民價格快速消費大牌時尚”的快時尚品牌再次面臨挑戰。這些必然影響到其銷量和利潤。
由此,在近幾年中國制造產業外移的過程中,不少服裝和制鞋企業將工廠轉移到柬埔寨、孟加拉國及越南等亞洲國家。在ZARA、H&M、優衣庫等品牌專賣店里,記者看到“中國制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產品越來越多。最明顯的是H&M,在其基本款產品中,幾乎是“清一色”的由孟加拉國廠商制造。那么,中國內地代工企業受其利潤波動影響到底有多大?
“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銷售利潤降低并不是一件壞事。就像感冒發燒一樣,這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息,可以促使品牌和代工企業適當調整自己的發展思路。”就此,李晨對記者表示:“就拿優衣庫來說,銷售利潤減少的一個主要誘因在于銷售模式的改變。為了防止庫存發生,優衣庫會不定期地推出打折促銷活動,因此,雖然優衣庫整體銷售數量變化不大,但是銷售利潤確實降低了。從積極的層面看,這種銷售模式的改變可以有效防止產生庫存。”
就此,ZARA中國區媒體負責人Joy表示:“ZARA截至今年1月底的2015年報還是不錯的,2016年1季度年報今年6月出來,具體還未知。其實,對于成本提升和利潤波動影響問題,我認為不用過多擔心,相對于純代工企業來說,有自己的品牌和渠道的代工企業發展還是穩健的,生產情況也相對好些。”
另外,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新生代工人觀念轉變等因素引起的用工荒,對內地代工企業的影響也不小。據波士頓研究機構的調查數據,中國制造業的勞工成本占總成本的12%,而且這一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一數據遠高于印尼的1%、印度的4%、泰國的5%。就此,李晨對記者說:“中國目前的人工成本不見得比日本低很多,因此,優衣庫增加了日本國產高端面料的訂單數量。我們目前拿到的訂單同比確實有所減少。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必須更加積極地做好服務研發,提高產品質量與議價能力。這對內地代工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為此,一些大型代工企業競相引進先進設備,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并大力保護職工利益和修建花園式生產園區。雖然前期投入較大,但這是最有效緩解民工荒的辦法之一。
盡管快時尚品牌目前備受考驗,但由于市場還是存在剛性需求,不少企業積極調整戰略,以求跟上時代發展,因此整個產業鏈正在發生一些良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