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發布“2016漢諾威工博會技術考察報告”
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創辦于1947年,是全球工業設計、加工制造、技術應用和國際貿易的最重要平臺之一,有著“世界工業發展晴雨表”的美譽。
4月25日至29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組團參觀考察了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HANNOVER MESSE2016),工業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工廠技術及應用方案是本次的考察重點。通過現場考察、體驗和交流,這一世界頂尖工業展在技術方面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和趨勢。
1 工業技術體系加速融合
HANNOVER MESSE2016主題為“工業融合——發現解決方案”,共分工業自動化、數字工廠、能源、工業供應商、研究與技術5個板塊,展示總面積超過30萬平米,共有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5200多家企業參展,各國頂尖企業紛紛亮相。
在本輪工業革命浪潮中,德國的“工業4.0平臺”及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聯盟”兩大組織持續發揮著核心引領的作用。兩大組織各成技術體系,德美兩國元首默克爾與奧巴馬均出席了展會開幕式,為各自的技術體系站臺造勢。
在德美合作的大背景下,兩大組織在頂層架構設計方面已逐漸趨向于求同存異,合作包容。展會期間,兩大組織圍繞雙方架構RAMI 4.0 (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Industry 4.0)和IIRA (Industrial Internet Reference Architecture)的關系展開熱烈討論,主旨為“工業4.0與工業互聯網”的主題論壇貫穿了展會全程,并在如何有效開展技術互通、加快標準化合作、建立各自技術體系的對應關系以及在基礎設施協作研發等方面達成了廣泛共識。
事實上,部分歐美企業在技術體系融合方面已先行一步。展會期間,SAP、微軟公司等多家歐美公司均發布了既支持RAMI 4.0 又兼容IIRA標準的產品;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所開發的SmartFactory KL令人印象深刻,該機構現場展示了一條融合了各類工業4.0技術的樣板生產線,包含了來自于不同供應商的生產單元,且能與不同控制結構進行無縫協作,獨立的生產單元可以自動識別工廠的拓撲結構,且可在生產運行的過程中進行隨機擴展和調整。
2 智能技術應用解決方案延伸至工業各領域
展會上,基于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決策等技術的智能解決方案已延伸至工業各領域。數百項大大小小的智能解決方案將智能技術表現的淋漓盡致,無論是機床裝備、生物制藥、倉儲物流、交通運輸還是航空航天,均以智能解決方案的形式予以呈現。
相較于國內基于機器視覺、傳感等技術的智能單機設備、及以完成單道工序為目的簡易智能解決方案,展會各項解決方案更側重于運用基于大數據的自學習、自適應技術來幫助企業作決策,以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的形式提供一攬子整體解決方案。如西門子展出的智能決策技術,幫助客戶優化銑削加工工藝流程;IBM的自學習、自適應技術則可以模仿人的思維和學習過程,通過先進的學習算法,在短期內大幅優化參數的組合,從而明顯改善加工效果?;谥悄芗夹g的應用解決方案正在逐步影響傳統工業運營模式。
在智能工廠技術方面,多家公司展出了各類成熟產品技術,如美國的Eagle Technology公司展出的“數字化工廠智能管理系統”,該系統將工廠現有MES、SCM、ERP等各種軟件系統中的數據集成起來,通過自動分析和處理生成可供管理者直接執行的決策建議,并通過網絡或藍牙顯示于電腦端或是手機APP中,從而讓企業管理變得更加透明化和便捷;前述SmartFactory KL,其設計理念及功能更是堪稱目前數字化工廠的典范。
4月25日至29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組團參觀考察了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HANNOVER MESSE2016),工業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工廠技術及應用方案是本次的考察重點。通過現場考察、體驗和交流,本屆展會在工業技術方面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和趨勢。
3 人機交互與協作技術日益成熟
機器人技術演示是今年展會的另外一個突出現象,形形色色智能機器人充斥于展會的各個展臺,大到汽車抓送、小到細微的精密零部件安裝,均能通過機器人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機交互協作方面,技術的進步給參觀者帶來了全新的展會體驗,觀眾們可在沒有圍欄阻隔的現場與機器人進行面對面的協作和交流,德國公司皮爾磁(Pilz)、HAHN Robotics、史陶比爾(Staubli)、美國的Rethink Robotic等公司均推出了協作機器人(cobot),這些機器人有的充當起展會服務人員,為觀眾奉上美味的糖果,有的在現場大秀繪畫及書法技藝,有的則充分展現語言翻譯及交流方面的天賦,充當起展會講解員,有的甚至與觀眾玩起了足球。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人機協作背后,是數字驅動、控制、傳感器技術以及數據處理與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顯然,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機器人的功能也將變動變得日益強大。
4 新的工業生態圈初具雛形
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的越來越深入,各企業間的分工越來越專業,協作越來越緊密,展會上新的工業生態系統已顯端倪。有實力的頂尖專業或專業企業紛紛致力于通用性工業平臺的搭建,如西門子公司,在展會上展示了它的從企業管理、決策到產品設計、制造、服務等一條龍數字化平臺,微軟公司、IBM公司也都展示了成熟的軟件平臺。而絕大多數小微型企業則通過為上述專業提供定制化的分包服務,發揮自身靈活機動的比較優勢,從而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
5 虛擬現實技術讓一切皆有可能
虛擬現實技術是工業4.0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會上多家企業展示了多種類型的虛擬現實技術,部分企業還結合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型虛擬現實技術)進行了展覽演示。如施耐德電氣用AR進行電氣柜和工廠設備維修,柯尼卡美能達用AR進行取貨、空客用VR進行新機型體驗等等。
另外在工業領域之外,虛擬現實技術也已被廣泛應用,展會現場有將虛擬技術應用于生態系統、電網系統,實現智能化模擬和管理等多類應用。這些生動案例表明,虛擬現實技術讓一切皆有可能。
6 差距明顯,中國企業尚需努力
在科技之光璀璨閃耀的展會現場,來自中國的參展商超過600家,參展規模僅次于德國。然而,國內參展企業雖表現出了較為突出的多樣性制造能力,但整體技術水平乏善可陳,在標準制定、技術趨勢引領及現場各大論壇上,鮮有中國企業或學者的聲音。而印度Infosys公司在展會主論壇上作的專題報告,涉足RAMI 4.0和IIRA兩大技術體系的標準討論,參與世界工業體系頂層設計的意圖十分明顯。
時不我待,雖然國內中國制造2025戰略推進的如火如荼,但戰略的成功實施,尚需國內廣大企業和同仁認清形勢,共同努力,抓住機遇,奮起直追。
總的來說,本屆展會更多地展示了已有技術的發展及集成應用,從中我們能清晰的體會到,全新的產品、革命性的技術范式、顛覆性的商業模式正在醞釀,且很多正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及下游用戶所急需的或即將經歷和面對的。借助世界工業體系變革的有利時機,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要加快適應并融合到新的工業體系中去,加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及技術的研制,在國際縫制機械產業變革中確立領先優勢。
上一篇: 全產業鏈革命: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
下一篇: “計算機控制高速包縫縫紉機”浙江制造標準審定會在杰克公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