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2025新方向:全國智能制造引領區
8月1日,中山市發布了《中山市智能制造2025規劃(2016-2025年)》(下稱“中山智能制造2025規劃”),中山將以智能設計、智能產品、智能裝備及智能服務和新模式等4大領域、16個細分領域為重點,著力構建智能制造發展體系;中山將破除專業鎮和行政區劃束縛,以重大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沿交通軸線和海岸線整體展開,打造“兩區兩軸”空間發展格局。總而言之,到2025年,中山將成為全國智能制造引領區。
短期:
2018年成智能制造先行區
據了解,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對于中山市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和業態,搶占未來經濟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中山將圍繞打造“智能制造先行地、高端裝備示范區、新興產業發展區、傳統產業升級帶”,不斷壯大中山智能制造產業規模,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布局明顯優化,兩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全省甚至世界先進水平。
中山智能制造2025規劃把目標分為三個階段,到2018年,中山成為全國智能制造先行區;到2020年,中山成為全國智能制造示范區;到2025年,中山成為全國智能制造引領區。南都記者看到,每一階段從產業規模實力、自主創新能力、智能化水平、骨干企業、質量效益等方面細化了目標。
以第一階段目標為例,到2018年,全市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200億元,智能產品產值達250億元,占傳統產品比重超過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達2.8%;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3500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以上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全市形成5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先進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等等。
重點:
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
“中山智能制造2025規劃”表示,為達到上述目標,中山提出以智能設計、智能產品、智能裝備及智能服務和新模式等4大領域、16個細分領域為重點,著力構建智能制造發展體系。其中,智能設計包括智能產品設計、智能裝備設計、智能生產線和智能工廠設計等3個領域,智能產品包括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4個領域,智能裝備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智能專用裝備等4個領域,智能服務和新模式包括軟件與信息服務、集成電路、電子商務、服務型制造、“互聯網+”制造等5個領域。
南都記者看到,工業機器人是中山智能制造2025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據悉,東莞在機器人產業上已經提前布局,那么中山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中山將重點突破機器人本體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技術瓶頸,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在搬運、裝配、焊接、涂裝領域集成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關節機器手、多自由度機器人以及自動導引小車,研制行業柔性裝配及檢測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裝備。
據了解,中山將以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東區、南區、板芙鎮、神灣鎮、三鄉鎮、坦洲鎮為主,建設中山市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產業基地。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東區重點發展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上游核心部件相關產業,南區、板芙鎮、神灣鎮重點發展機器人本體、傳感器、智能儀表等產業,三鄉鎮重點發展機器人維修產業,坦洲鎮重點發展精密模具產業。除了發展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外,中山還發展工業機器人集成。譬如,以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南區、板芙鎮為主,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集成產業。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重點發展服務于電子信息、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的中小型工業機器人集成,翠亨新區、南區、板芙鎮重點發展服務于海洋船舶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節能環保裝備的大型工業機器人集成。
據悉,中山將實施“機器人應用”計劃,提高優勢傳統產業智能化水平。例如,針對中山市的紡織、服裝、燈飾、家具、五金等傳統產業,采取“機器人應用”、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等形式等。
鼓勵:
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中山智能制造2025規劃”中表示,中山還將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積極發展精準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運維和在線支持服務、工程總承包與系統解決方案等高端服務。
其中,在服裝、食品等消費品制造領域,鼓勵企業開展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社交化營銷等;在裝備制造領域,鼓勵企業從單一提供裝備產品轉向提供裝備的設計、跟蹤、管理、維護等一體化服務,同時推廣大
型制造設備、生產線的融資租賃服務;提高智能產品云服務能力,鼓勵企業依托工業云平臺,圍繞產品功能拓展,發展故障診斷、遠程咨詢、呼叫中心、專業維修、在線商店、位置服務等新型服務形態。
另外,推動制造業電商發展,鼓勵制造業企業自身電商化探索及加強與傳統電商的合作。重點發展優勢傳統產業電商平臺以及智能裝備、智能產品的智能化改造電商平臺。優先推動燈飾、家居、消費品等產業集群度較高的輕工產業開展電子商務,大力實施中山美居工程。
布局:
打造“兩區兩軸”發展格局
“中山智能制造2025規劃”提出,將結合中山市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山市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破除專業鎮和行政區劃束縛,以重大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沿交通軸線和海岸線整體展開,打造“兩區兩軸”空間發展格局,即環北部智能產品產業區、環南部智能裝備產業區、跨南北智能服務產業軸和跨東西智能設計產業軸。
例如,環北部智能產品產業區,將以北部沿江(洪奇瀝)為智能產品產業的重點地區,同時加強與南部濱江(西江磨刀門水道)智能裝備產業區、中部以火炬開發區為核心的智能設計和服務產業軸的協作,明確北部沿江各地主攻方向,推動智能產品產業發展。包括智能家電、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應用。
再如環南部智能裝備產業區,以南部濱江為智能裝備產業的重點地區,聯合火炬開發區、東區、南區,打造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工業機器人集成、高端數控機床等集聚發展的智能裝備產業區。
分析
智能制造:條件逐漸成熟“缺核少芯”突出
“中山智能制造2025規劃”內的分析部分指出,2015年,中山市經濟發展保持穩健增長勢頭,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基礎堅實,產業空間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調整,智能制造發展條件已逐漸成熟。
從全球看,智能制造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聚焦領域,為中山發展智能制造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山有望在此輪革新中通過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應該看到,全球制造業轉移帶來巨大壓力,中山正面臨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新興經濟體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的“雙向擠壓”等客觀問題,中山創新基礎相對薄弱,依靠傳統產品和傳統商業模式構建的商業版圖,隨時有可能被國際競爭對手吞噬。
再從全國看,我國制造強國戰略加快實施,為中山發展智能制造帶來了新的紅利和壓力。在空前規模的政策紅利釋放期,中山市憑借自身實力,有望獲得國家在政策及資金方面的巨大利好。但同時,全國各地都在投入力量發展智能制造,中山面臨著異常激烈的國內競爭,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經濟發達城市都具備強勁實力;從自身看,中山制造業企業相對“零、散、雜”,與其他城市資力雄厚、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大型企業抗衡的能力略顯不足,一定程度制約了政策紅利的獲取。
最后從廣東看,先進制造業勢頭強勁,為中山發展智能制造提供了新的契機和難題。尤其隨著深中通道的動工建設,深圳和中山前者西移、后者東進發展的同城化趨勢已十分明朗,深圳市雄厚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將為中山市發展智能制造提供助力,中山將借此通道成為珠三角中心地帶。但從全省經濟發展情況看,中山資源優勢并不明顯,發展后勁不足,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于第三梯隊;從定位看,近年來佛山、東莞的智能制造突飛猛進,佛山對標德國技術謀求發展,東莞在機器人產業上已經提前布局,逐漸奠定了產業基礎,而中山還缺乏相對明確的定位;從中山自身看,全市“缺核少芯”問題比較突出,現有智能產品生產企業未成規模,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在競爭中趕超壓力巨大。
中山智能制造空間布局圖
智能服務產業軸
主要鎮區:三角鎮、火炬區、東區、南區、石岐區、民眾鎮
主要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集成電路、電子商務、服務型制造、“互聯網+”制造、大數據、云計算
智能產品產業區
主要鎮區:東鳳鎮、小欖鎮、古鎮鎮、黃圃鎮、南頭鎮、橫欄鎮、東升鎮、西區、阜沙鎮
發展重點: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能制造裝備應用推廣
智能裝備產業區
主要鎮區:南朗鎮、翠亨新區、板芙鎮、三鄉鎮、神灣鎮、坦洲鎮
發展重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機器人總成、高端數控機
智能設計產業軸
主要鎮區:翠亨新區、火炬區、港口鎮、東鳳鎮、小欖鎮
發展重點:智能產品設計、智能裝備設計、智能生產線設計、智能工廠設計、智能制造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