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財政部發布《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
《規劃》中明確提出,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創12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作為指導“十三五”時期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規劃》中明確提出,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其中2020年的具體目標包括:核心支撐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制(修)訂智能制造標準200項以上;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等。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但與先進國家相比,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增長動能轉換等相互交織,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規劃》提到,要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對智能制造予以支持,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的重大技術裝備符合規定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或產品,確有必要進口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可按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規定,享受進口稅收優惠。
此外,在融資方面,《規劃》也提及創新金融扶持方式。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研究建立產融對接新模式,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依托重點工程項目,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完善承保理賠機制。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中國制造2025》中的十大重點領域,是《規劃》中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的面向方向。面向《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以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裝備制造商與用戶聯合的模式,集成開發一批重大成套裝備,推進工程應用和產業化。
上一篇: 縫機行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改善
下一篇: 廣東省縫制設備商會四屆二次會員大會于12月8-9日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