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風口上的口罩機
120萬,漲價380%!這是目前一套口罩生產設備的價格。
疫情襲來,在巨大的需求驅動下,不少口罩生產企業紛紛擴產,更有大量外行準備跨界。
但這一行他們真的摸透了嗎?他們可曾認真想過,疫情過后行業發展何去何從?到那時,現在咬牙買設備的人會不會再把設備“打骨折”賣出去……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占全球約50%,我國口罩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只。目前,我國的口罩產業鏈條清晰完整,成熟度高。
口罩生產原料主要是高溶脂纖維聚丙烯,目前國內產能比較充足。統計顯示,2019年國內產量約為90萬噸,1噸高溶脂纖維聚丙烯可生產一次性外科口罩90萬-100萬只,生產N95醫用防護口罩20萬-25萬只。然而,這次疫情大規模暴發的時間正好與春節假期重合,由于口罩廠家和上游原輔料供應商基本都已停工,大批工人返鄉過年,物流企業很多也已放假,使得口罩產能遠遠低于正常,市場供求矛盾極度緊張。
口罩行業步入發展“快車道”繞不開兩個關鍵時點:2003年的非典和2013年的霧霾。
非典結束后,口罩市場實際上沉寂了很多年。直到2013年,我國頻繁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原本沉寂的口罩行業再次迎來發展機遇。2015年以來,由于嚴重霧霾天氣影響,普通民眾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口罩,使得口罩的市場需求量明顯上升,產能迅速擴大。但由于國家治理霧霾的力度很大,近兩年北京等地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口罩滯銷現象嚴重,也使得很多廠家紛紛停產轉產,退出了市場。
眼下這陣風又刮了起來,很多人打起投機的主意,我國口罩價格比較透明,正常情況下沒有那么高的利潤支撐,價值低的口罩甚至是按照“分厘”計算利潤的。現在口罩市場很好,但是疫情期過了就不會是這個樣子。原本25萬元一套的設備現在要價120萬,疫情一過,很多企業新買進的設備可能還沒有來得及使用就擱置了,那時候去買一些二手貨,就有可能打一折降至12萬。
而行業內對于口罩市場發展的研判主要是基于日本的口罩市場,尤其是家庭用口罩的市場潛力。
日本衛生材料工業聯合會統計,2018年日本全國的年產量約為55億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億枚。從長遠來看,市場也許會不斷擴大,但這次疫情來臨和消去時,口罩市場的供需失衡更為人所關注。
在巨大利益驅使下,假冒偽劣口罩屢屢出現。
普通消費者該如何識別假冒偽劣口罩?辨別口罩真偽主要有幾招:
首先,查看包裝是否清晰、產品信息是否完整。比如:醫用外科口罩標準號是:YY0469-2011,可以查看包裝上是否有該字樣。
其次是去權威網站進行資質查詢。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方網站,點擊“醫療器械”-“國產器械”,輸入要查詢的企業名稱,就可以查詢口罩詳細信息。
第三是盡量選擇正規的銷售渠道購買,比如大型超市、藥房等,謹慎從小商販或個人手上購買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