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紡織服裝市場規則點滴
- 200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三十年來,中日經貿關系得到了迅速發展,2001年雙邊貿易總額已達880多億美元,比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的1972年(約11億美元)增加了80多倍。據日本官方發表的數據顯示,2002年上半年中日貿易總額已經突破450億美元,預計全年將突破900億美元。2002年1—8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值是384.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86%,占全國外貿出口總值的19.18%。其中對日本出口79.40億美元,占對香港、日本、美國三大出口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金額共206.98億美元的38%,占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值的21%。因此,中國眾多出口日本市場的服裝紡織品企業歷來重視日本市場。
眾所周知,日本客戶對于服裝紡織品的質量要求近乎十全十美。雖然我國的眾多企業在與日本客戶的交往中感同身受,一般都十分小心謹慎,但是在交貨之前往往只注重外在質量,卻忽視了很多服裝加工過程中的基礎質量管理,造成不能百分之百按合同全數交貨。服裝紡織品的力口工工序復雜、工藝流程長,每個環節都十分重要。特別是加工高附力口值的產品,工藝要求嚴格,質量控制繁雜,專用設備的維護保養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因此重視基礎管理,才能保證產品質量符合日本客戶的要求。以加工男西裝為例,由于生產每件西服一般需要25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特殊的設備,從按樣品成交到批量生產要雇用數百名技術純熟的工人或技師,甚至某些工序需要高級技師方可勝任,而且嚴格要求每道工序的加工及檢驗,每道工序采用不同的質量檢驗方法及手段才能確保最后成品的質量符合合同。有些日本客戶為了保證自己的合同100%如數交貨,甚至派遣專門質量檢查人員盯在生產線上來回巡視,發現質量問題及時糾正,一旦發現次品毫不留情,甚至不接受返工的產品。
有些企業誤以為服裝紡織品的加工技術簡單、高科技含量低而忽視基礎管理,盡管企業建立了整套質量管理規章和制度,卻缺乏實際的質量檢查監督的有效手段從而失去日本客戶。據統計,2001年我國出口日本的服裝在裝箱之前就發現質量問題造成逾期交貨的占總成交數量9%。其結果是要么接受索賠,要么失去信譽。大家都知道,日本客戶講究信譽是世界公認的。因為,進口商一旦不能按質按期交貨,零售商或連鎖店就要向進口商索賠,進口商當然就會將索賠轉嫁到出口商身上。所以,保證質量就是保證信譽,保證信譽的基礎就是嚴格基礎質量管理。日本對中國的服裝紡織品雖然不是配額限制國家,但是,嚴格的質量保障體系足以使中國的廠家正視自己、規范自己以保證我們對日出口的發展。
由于日本消費者對服裝紡織品的質量要求較高,在日本普遍建立了事前質量標準100%合格保證制度。這種制度的中心,就是產品進入零售店之前必須保證產品100%合格,沒有在商店買之后發現不合格退款或賠償的規定,而是商品一旦由消費者購買就必須合格。這種事前質量保證體系由以日本質量檢驗機構QTEC為首的第三方檢驗機構配合進口商、零售店、百貨商店、郵購商組成全方位的立體檢驗系統,保障商品從質量性能實驗、樣品檢驗、工藝檢驗、出貨檢驗及其他組合檢驗、包括由制作商或工廠進行自主檢驗合格單作為交貨條件甚至當作信用證的條款也屢見不鮮。這樣嚴格的立體質量檢驗在日本已經形成規范或稱游戲規則,違反游戲規則自然要受到懲罰。這些游戲規則就是所有到日本去賺錢的企業必須遵守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