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紡織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
- 在最近召開的全國紡織上市公司高峰研討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認為,世界紡織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將因其產業特點而成為全球紡織產業鏈中的一環。
一是北美、西歐、日本、中東、非洲、澳大利亞等國本地企業的纖維產量將不能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以北美地區為例,其市場需求將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而企業的生產量將以每年0.2%的速度遞減,這意味這上述地區將進口更多的纖維。
二是紡織產品科技的含量進一步提高,將改變原有的紡織產業格局。隨著紡紗織布的自動化、高效率和智能化取得突破性進展,現有的紡紗技術較以前速度更快,紗的質量更好。而科技改造相對滯后,技術含量不高,為勞動密集型的服裝產業將從發達國家向勞動力比較廉價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如西歐向東歐國家轉移,我國臺灣、香港向大陸轉移。
三是全球紡織品貿易狀況以及新的營銷模式將進一步推動新的紡織產業鏈的形成。1999年美國和歐盟是世界主要的紡織品進口國家,發達國家總的進口額為2346億美元,占全球的70%(其中美國為730億美元,歐盟為1407億美元,日本進口額為209億美元)。許坤元認為,我國加入WTO的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將會大大改變這樣的貿易格局。
1999年美國、歐盟為世界主要的紡織品進口國家,發達國家總的進口額為2346億美元,占全球的70%[其中美國為730億美元,紡織品143億美元,服裝587億美元;歐盟1407億美元,其中紡織品539億美元,服裝868億美元;歐盟區域間(歐洲國家間的進口)824億美元,占全部進口的58%;日本進口209億美元,紡織品45億美元,服裝164億美元。隨著我國加入世貿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到了2005年歐美將取消配額,歐美市場區域性的配套格局將會有較大變化。
四是快速便捷的新采購模式的形成,將促使世界紡織產業結構的調整。據了解,在歐美市場,產品的零售價是產品的到岸價的4-6倍,其中的利潤被中間煩瑣的采購環節瓜分,生產廠家和消費者均沒有得到較大的利益。許坤元說,大型采購商為了降低采購所產生的成本,將利用自身快速的信息的暢通系統,實現了集中式的采購,直接和生產企業實行對接,靠近產地的物流配送系統,將會成為新的紡織產品基地形成的重要因素。集約化、物流化的采購模式將會對世界統一市場的形成和世界紡織產品結構調整發生明顯的推動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