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優勢變為產品優勢 “新四機”凸現新亮點
- 從上海第四紡織機械廠脫胎而來的上海新四機機電有限責任公司,轉制后始終堅持機制改革,不斷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模式,積極開發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凸現亮點。新四機公司深入細致地分析國內外競爭對手的發展趨勢,提出了企業發展戰略框架:到2004年要實現“二個一”:即銷售收入10000萬元,利潤總額1000萬元,并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化纖機械裝備。要大力改變原四紡機人員多、機構龐大的“大而全”模式,集中老四機從事新產品技術開發、管理和裝配的骨干,組成以新產品開發為龍頭、以總裝為主體、能快速適應市場的精干實體,努力為用戶提供技術先進、工藝精湛、質量可靠的紡機設備。開發的SFN275—1804A型系列分條式梳毛機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BSLD一95型羊絨聯合分梳機被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前幾年為濟南化纖總公司設計生產的國內第一條年產2萬噸LHV90lA型滌綸短纖維后處理聯合機,一炮打響。去年又為上海石化年產3萬噸滌綸短絲生產線的技術改造提供了國內首條大容量的后處理聯合機,從而為國產滌綸短絲成套設備的自主開發設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也適應了國內化纖行業亟需大容量成套設備以提高規模經濟的要求。今年,新四機公司又承接了為上海石化3條年產3萬噸滌綸短絲生產線技術改造、為浙江振邦公司2套日產100噸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和2條出口巴基斯坦滌綸化纖項目提供后處理生產線的任務。
新四機公司能完成上述技改項目艱巨的設備制造任務,靠的是新的運作機制。一是實行項目工程師承包制,競爭上崗、末位淘汰,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使新產品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二是采用新技術,推行CAD設計,大大縮短了設計周期,技術開發部僅花了2個月時間就交出了所有產品設計和工藝圖紙,為公司半年內交貨提供了前提條件;三是實行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生產制造模式,依托業內現有的制造能力和生產優勢,進行業內委托協作加工。現在每套單機有2萬多個零件、總量60多噸的零部件已逐步到位,正進入緊張的裝配階段,三條生產線的設備已在8月初開始出廠。
除此之外,新四機公司還積極發揮新機制形成的技術優勢,與澳大利亞客商聯合開發適合我國農村實際的農機產品;與美國AMF公司合作生產全英制娛樂設備,全部返銷美國和德國;為日本三菱公司協作加工鈑金部件;今年8月,新四機公司還與西藏日喀則地區對外貿易公司共同投資并控股西藏日喀則地區新世紀絨毛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年加工分梳原絨和生產無毛絨100噸以上,通過分選、加工、整理后的絨毛制品銷往歐洲、美國、日本等國際市場,預計今年這些合作將產生1000萬元的銷售收入,既挖掘了公司的潛力,又增強了公司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