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強行超越工業化階段
- 過去20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制造業;未來20年,制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但是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還需經受嚴峻考驗。這是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日前在2002中國經濟增長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述的。
邱曉華駁斥了“隨著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制造業的存在意義將要下降”的觀點。他指出,不可能強行超越工業化階段追求和發達國家同樣層次的產業結構,我國的工業化任務仍然非常艱巨。展望未來,無論從制造業占GDP和財政收入的比重來看,還是從擴大就業、保持社會穩定來講,都可以肯定地說:至少20年內,制造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但是,邱曉華也指出,我國制造業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很多產品的位居世界前列,但產品品種少、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低都是不爭的事實。譬如電子信息產品是我國出口的主力,但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都要進口。所以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還不是世界工廠,還不是制造強國。同時,外資進入對我國經濟產生巨大支持的同時也使國內產業的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環境,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壁壘也呈現增多、增強的趨勢。
邱曉華認為,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應從四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提升制造業技術水平,更多地掌握核心技術,培養高端人才;二、把制造業發展和服務業、信息業的發展結合好,“新經濟”的很大一個組成部分是高端的制造業,如信息產業。我們要著力于做大高端制造業,對傳統制造業則要通過技術改造、企業重組等手段進行提升;三、在國際化、市場化的環境下,制造業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靈活的內在機制,這就需要強調制度的創新;四、制造業的發展需要牢牢抓住市場導向,決不能盲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