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引出傳奇往事
- 提起那臺古老的縫紉機,楊媽媽仍然表現出難以抑制的激動,為了能使全家7口人告別手針縫制的“簡易衣服”,她曾經朝思暮想地想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縫紉機,但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這個本不奢侈的想法還是讓她盼了十幾年,而且,這個縫紉機還夾帶了一段關于幾十枚“大洋”的傳奇故事。
看了本報關于征集有關“媽媽的縫紉機”的消息后,剛剛下了夜班的楊利平先生毫不猶豫地撥通了熱線電話,因為,那臺縫紉機記錄了他們兄妹五人太多的感動和那個年月里母親為生活奔忙的足跡。
記者如約來到位于立山水源街的楊家,纖塵不染、整齊有序的房間可見主人勤快、善于持家的本性,楊先生笑著說都是母親拾掇的,母親持家的本事一點都不減當年。今年已經66歲的楊母看上去身體依然硬朗。白天,兒子一家三口上班、上學后,老太太就收拾收拾房間、買菜做飯。當話題談到那臺因為搬家已經于去年賣掉的老縫紉機時,母子二人都變得激動起來。
楊先生介紹,自己小的時候,家里特別困難,全家人僅靠父親每月57元的工資維持家計,是委里有名的特困戶,兄妹五人的學費要到父親單位開具證明以減免,衣服也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制的,而且都是補丁打補丁,大孩穿過,幾個小孩陸續接著穿。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穿著針碼勻稱的機器縫制的衣服,母親也幻想著能擁有一臺對于全家人來說已算奢侈物的縫紉機,就算是縫補丁平整一點也好啊!父親知道了母親的這個想法,一向寡言的他沒有承諾給母親什么,只是默默地壓縮了煙、酒的開銷,如果這樣每月省下幾元錢對這個家來說也是意義非常的。老天真是捉弄人,這個困難的家庭僅有的這個質樸的夢想都不能順利地實現,每當錢攢到幾十元時,家里最小的妹妹就會生病住院,幾十元的住院費用將這個夢想變得遙不可及。
正當母親愁眉不展時,一出富有戲劇性的“大洋風波”使事情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楊先生說,爺爺在年輕時,因為在老家謀生不易,難以維持自己10個子女的生活所需,便獨自北上哈爾濱靠編炕席的手藝為生,口挪肚攢有了一些積蓄,但回老家后趕上“運動”,一直也沒敢拿出來。一直等到1978年,爺爺突然挖出了那罐辛苦積攢、埋封地下得以保留的大洋,每家分了36塊。母親的縫紉機也因為這筆外援而變成了現實。記得那是1979年的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家人高高興興地來到太平地區的一個小商店花了125元的價格買下了那臺當時很時興的“前進”牌縫紉機。
縫紉機買回來了,母親高興極了,但因為初次使用不得要領,不是倒輪就是斷針、夾線,母親為此“上火”了,她說如果學不會就白買了,這么多錢多可惜啊!心靈手巧的母親經過三個月的實踐終于學會了,她用牛皮紙畫下從別處學來的好衣服樣式加工縫制,孩子們穿了都很高興,他們聽到街坊鄰居的贊嘆,說母親做的一點都不比買的差。令人遺憾的是,這臺縫紉機并沒有按想象一樣長久地發揮作用,隨著兩個姐姐的下鄉返城、參加工作,生活逐漸好了起來,只有兩個小妹妹還穿過母親用縫紉機縫制的漂亮的裙子。當孩子們陸續工作后,縫紉機真的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除了縫些鞋墊、椅墊什么的,基本上都擱置在房間的角落。
去年,為了讓母親更好地安度晚年,楊先生買了一套90余平的樓房與母親同住,那臺老縫紉機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母親舍不得賣,說“送人吧!”可是問遍了親戚鄰居就是沒人要,無奈,母親把它里里外外擦拭得黑亮黑亮的賣給了收購人,那天,母親著實為了那來之不易的縫紉機傷心了好一陣。
如今,每當姊妹五人相聚在一起時,他們還會不由得想起那段困難的歲月,想起那臺已不知去向的縫紉機,因為他們承載了父母太多的艱辛和博大的愛。現在,父親已經離開了他們,他們將用孝心為操勞大半生的母親創造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