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入世一年五得與三失
劉光溪:中國首位WTO與區域經濟合作專業博士。1991年8月至1997年3月歷任中國駐美使館三秘、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二秘、外經貿部國際司WTO處處長。1993年3月開始,擔任外經貿部副部長、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的特別助理,從始至終參與了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現任上海外貿學院副院長。
大洋網訊離開了廠門就是離開了國門,非要把你生產的東西從膠州灣、大連運到西雅圖,運到長島才算出口?你只要把東西賣給了中國的供應商、采購商和在中國的外國采購商,就算出口了。?一年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在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經濟層面到底有什么得、什么失?根據十六大報告的基本精神,即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對外開放要有新局面,整體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個“新”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新環境、新形勢和新任務下如何“新法”?
我們先來講“得”。第一,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級人民政府終于在加入世貿組織前后學會了什么叫真正的政府職能轉變。
怎么轉變,以什么作為參照物?世貿組織這一規范文明國家、文明民族的文明體系,在共同的交往和貿易的摩擦當中,如何規范大家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胃口,使之成為一套規范。這一套規則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代表了先進文化。
有了參照系,我們不用在內部爭論了,世貿組織已經運作53年了,140多個國家無論是大小、貧弱、發達不發達都加入了世貿組織,沒有一個國家是因為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出現崩潰的。
“二得”,是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一年終于學會了什么叫“產業結構調整”。我們已經談了十幾年的結構調整,但一直沒有取得成功,為什么?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加入世貿組織,認真汲取歐美市場的文化,用市場的內在驅動力去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
今年由于我國汽車整車關稅的大幅度調整,不但沒有出現像汽車管理部門當時擔心的“我們的民族汽車工業毀于一旦”,“所有的汽車廠家將會怎么樣怎么樣”的情形,反而三大汽車廠家開足馬力,零庫存生產,都供不應求。汽車關稅的降低激活了我們長期以來低迷的汽車市場,激活了人的信心,包括外國的廠商,所以三大汽車廠商都找到了國際合作伙伴,終于使中國的汽車產業走向了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的道路。原來那些小的汽車廠商該關停并轉的都關停并轉了,這就是市場的內在驅動力。
第三“得”是我們終于對貿易、外資這兩大市場的“支點”有了清楚的認識。貿易不是可有可無,多了就出一點,少了就進一點。我們終于學會了用大貿易的概念來拓展企業的貿易渠道。
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市場就是國際的市場,世界的市場也是中國的市場。這句話說起來非常容易,但理解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我們不主動去占領國內的廣闊的市場,卻千難萬險的去占領國外市場,這是一種形式主義。占領中國的市場就等于占領國際市場。所以要到產業的后方去,這些市場都等著我們的企業去占領。 今年外資給中國的投資第一次超過了美國,因為我們的改革“不可逆轉”。不久前,證監會和經貿委出臺通知,允許境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股市來投資。另外,外經貿部和經貿委聯合發文,允許外商投資以一定的并購形式,來改組改造我們的國有企業。這都是利用外資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