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對提升制造業意義何在?
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飛速發展,總體規模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幾十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維持在40%,中國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于制造業,創造了中國接近四分之三的外匯收入。但我們現在還遠不是制造業強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1/5,勞動生產率只是美國的1/23、日本的1/25、德國的1/18,大部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不少關鍵技術及設備仍然依賴國外,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其含金量遠不敵“日本制造”、“美國制造”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部開始在全國制造業強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工程。
科技部高新司司長李健認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制造業先后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三個階段。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創造了新興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而且通過滲透和輻射,使機械、冶金、化工、紡織、服裝等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發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制造業信息化技術由于集成了電子信息、自動控制、現代管理、先進制造等多項高新技術,能夠同時調控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有效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加快企業對市場的響應速度,從而大幅度地增強了制造業的競爭力。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早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現在正在向高度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目前各主要國家都在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以維持自己在世界分工中的有利地位。我們必須把握這個大趨勢,并且緊緊咬住,奮起直追。否則,差距就可能進一步拉大,使我國制造業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在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工業化的進程是不能夠超越的,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仍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整個工業的78%,制造業不是夕陽產業。當然在信息時代,工業化的過程是可以縮短的,我們可以把重點和突破口放在推進制造業信息化上,尋找工業化的突破口。不可否認,在制造業生產環節方面,我國仍是世界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這不僅體現在優質、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上,更多的體現為我國這些年發展所積累的大規模加工組裝業優勢和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市場規模上。這種比較優勢就是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保證。這使得至少在今后50年,制造業都會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因此,努力提高我國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已刻不容緩。
李健向記者介紹,我國實施的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加快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加入世貿以后的國際競爭力。這項工程主要包括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產品研究開發和應用試點示范兩個部分。前者主要任務是開發符合中國國情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系統、過程自動控制系統、企業管理與電子商務系統、集成制造系統、網絡制造系統。后者主要是抓應用試點示范和推廣普及。在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方面,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數據管理系統、虛擬制造、中高檔數控加工裝備等;在過程自動化方面,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生產過程執行系統、過程控制系統;在企業管理與電子商務方面,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企業資源管理系統、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企業客戶資源管理系統、企業電子內務平臺等;在集成制造方面,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支持企業整體解決方案的軟件平臺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在網絡制造方面,重點開發和推廣應用基于網絡的異地協同設計與制造,全球化采購及網絡化銷售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