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出口企業應盡快走出"產后認證"誤區
獲得認證已成為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入場券”,也是企業應對各國設置的技術壁壘必過的一道坎。業內權威專家強調指出,由于認識不夠,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企業普遍嚴重地存在著“產后認證”的誤區,即產品臨要出口時才做相關認證,而沒有將認證理念貫穿到生產的全過程,這種片面認識和做法正日益成為擋住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障礙,專家特別提醒企業應引起高度關注,并予以整改。
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各國限制進口的慣用法寶。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4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國外各種形式的技術貿易壁壘的限制。每月被美國扣留的各國進口商品平均高達3500批左右。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標準和技術法規上設置了繁多的技術壁壘,甚至以法律明確規定進口商品必須符合進口國標準。目前歐共體擁有的技術標準就有10多萬個,德國的工業標準約有1.5萬種,日本就有8184個工業標準和397個農產品標準。這些技術壁壘除了數量繁多,技術標準要求還十分嚴格苛刻,并且執行起來靈活多變,程序復雜。
國際認證無疑成為國內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的“入場券”。但記者日前走訪了多家認證機構了解到,企業能夠順利拿到這張“入場券”的寥寥無幾,這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出口。業內權威專家分析指出,最關鍵的原因在于企業患了“產后認證”的通病。
有著129年歷史的國際認證權威機構——德國萊茵TUV技術監督服務(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如順指出,認證不僅是企業市場準入的通行證,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企業質量管理的水平,它要求企業生產的全過程都應符合相關要求,從而才能保證生產的產品符合相關國際市場標準。而國內絕大多數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通常在拿到訂單、簽了合同,有的甚至要到交貨期時,才會去做認證,為認證而認證的短視行為,往往使準備出口的產品難以達到認證要求。
專家指出,要應對各國紛繁復雜的技術壁壘,企業應將認證觀念和行為貫穿到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企業的技術人員應對安全規則有一定的了解,從產品研制開發開始,就應該按照相關安規,有針對性地根據出口目標市場進行生產,并在權威認證機構的協助下,從產品的原料、結構、包裝等各個細節嚴格把關,在產品順利通過認證后,再大批量地擴大生產,從而保證產品能順利地通過各國設置的技術壁壘。
據了解,目前在實行“全過程認證”中,國內企業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相當多企業因沒將“全過程認證”觀念導入生產過程,造成的損失無法計算,而一些知名大企業卻因較早重視認證,積極采用國際標準,生產的產品已經大量替代進口產品并打入國際市場,從中受益匪淺。 近幾年來,海爾空調獲得14大類1500項國內、國際認證,海爾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空調行業通過國際認證最多的企業。憑借這些認證,海爾彩電成功挺進了美國、歐盟、日本、中東、澳大利亞等市場,產品得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青睞,出口迅猛增長。據給海爾做認證的德國萊茵技術監督服務(廣東)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黃海濱介紹:“將‘全過程認證’理念導入生產全過程使海爾空調在國際市場的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