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一個中心 搞好兩個改造 亞視高起點參與競爭
山東亞視集團公司(原山東鄒平棉紡織廠)在國內外紡織業激烈競爭的外部環境下,跳出低檔次競爭的圈子,緊緊圍繞一個“中心”,搞好兩個“改造”,促進了企業的發展。2002年前3個季度實現銷售收入1.9億元,利稅2262萬元,其中利潤747萬元,出口創匯1881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5%、66.8%、45%和45.4%。
一個“中心”就是加快企業發展。1999年以來,亞視集團每年投入3000萬~5000萬元用于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產值、效益較三年前翻了一番。1999年到2000年,公司先后投資7000多萬元,引進72臺特寬幅噴氣織機,新上高溫高壓筒子染色項目,形成了特寬幅色織布生產線。2001年又投資5800萬元,實施了噴織大提花布生產線一期工程,新建廠房8000平方米,引進大小提花噴氣織機41臺,自動絡筒機3臺,漿紗機、空壓機各一臺,生產出大小提花織物,使產品的檔次又有了新的提高。同時,實施了紡部色織專用紗綜合改造工程,投資800萬元,利用前置清鋼聯、并條引進設備,配套國產一流精梳機,形成了高檔色織用紗一條龍生產線,為色織布生產提供了高檔精梳用紗。2002年又投資900萬元進行染色能力的擴大,增加進口染色灌5個,射頻烘干機1臺,電腦測配色系統一套,使染色能力由原來的300噸提高到1000噸。下半年,投資1.05億元,新上“引進設備擴大噴織提花織物出口項目”的二期工程,該項目已被國家經貿委批準為第八期國債項目,再引進噴氣織機70臺及配套電子大小提花裝置,同時對紡部進行綜合性改造,進一步增加高支精梳紗的數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
兩個“改造”:一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棉紡織行業是老產業,幾年來,亞視集團跳出國內企業低檔次競爭的小市場圈子,通過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產品不但擴大了在日、韓及東南亞地區的市場份額,還成功銷往歐美市場。 2000年,公司利用引進噴氣織機新上的特寬幅貢緞織物,滿足了歐美市場上剛剛興起的新型裝飾材料的需要。隨著國內外市場需要的不斷變化,為了搶先一步占領市場,2001年,亞視集團再度出手,針對歐美市場原色高檔裝飾用布需求量大幅上漲的形勢,新上了特寬幅大小提花項目,將產品的檔次又提升了一步。
為了改變單一白布的生產局面,亞視集團還研制開發了高檔色織面料,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使色織產品占整個產品的比重不斷增加,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色織產品成為企業的主導產品之一,促進了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通過連續不斷的技術改造,亞視集團目前已形成了特寬幅貢緞織物、大小提花織物、高檔色織面料三大類特色產品,進一步提高了產品檔次。 二是用現代企業制度改造國有企業。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亞視集團在現代企業制度上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將現代企業制度嫁接到國有企業。首先,實行了分配制度改革,變檔案工資為崗位工資。自2001年以來,分別對運轉一線崗位、設備維修崗位、后勤輔助崗位、技術管理崗位按照重新定員定編、定崗定薪、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原則,在認真進行勞動測定的基礎上,分別確定了各個崗位的工資標準,整個公司崗位全部實行了崗位工資制,進一步體現了誰對企業的貢獻大,誰的工資收入高的分配原則,較好地調動了企業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2001年勞動生產率比兩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其次,建立了適應市場要求的快速反應機制。
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客戶要貨品種多、數量少、交貨期短的特點,公司加快生產管理系統的改革,以保證交貨期為最高原則,由過去前后平衡、工序銜接、按部就班的生產方式,變成了多品種、多批量、快試紡、快試織、快交貨的生產格局,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用戶需要,提高了企業合同的履約率和企業信譽。第三,在經營上實行了訂單管理。為了避免過去盲目生產、產銷不對路、形成產品積壓,增加營銷工作難度的狀況,近幾年,亞視集團加強營銷體系建設,進一步樹立現代營銷意識,主動出擊,擴大市場,爭取了充分的市場訂單,加強訂單管理,嚴格按訂單組織生產,使用戶滿意。同時,進一步加大自營出口力度,不斷開辟新的國際市場,擴大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輻射面。第四,加強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在全公司推行了管理人員聘任制,實行擇優錄用,競爭上崗,使干部能上能下,管理者素質不斷提高,建立了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生產經營管理指揮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