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中國五個大城市投資環境各有長短
中國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廣州這五個大城市的投資環境各有長短。”這是3日在中國投資環境論壇上,世界銀行最新發表的《改善中國的投資環境》報告的結論。 世界銀行宏觀增長部主任大衛·道勒說,世界銀行在中國國家統計局企業調查總隊的協助下,在2001到2002年對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廣州五大城市的1500家企業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處于中國不同地區的這五個大城市,投資環境各有特點。上海在與國際接軌、金融服務、市場進入與退出條件以及勞動力市場彈性方面最好,但是國內民營部門的參與水平較低;廣州在市場進入與退出條件、勞動力市場彈性、政府效率、民營部門的參與方面也非常好,但在技能和技術方面略遜一籌。北京居中,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和劣勢。天津在民營部門參與方面較好,但金融服務方面還需改善。成都作為唯一的西部城市,民營部門的參與和技能、技術方面都不錯,但是很多方面還有待提高,改善投資環境所帶來的增長潛力巨大。
報告指出,在不斷開放市場和融入經濟全球化方面,上海和廣州居于領先地位,在上海將近40%的企業有外國合作者,外資所有權約占被調查企業價值的近1/3。廣州大約有28%的企業有外國合作者,外資所有權的總額最高,達到35%。北京和天津居中,成都較低,只有10%的企業有外國合作者,外資所有權的比例更是低于10%。同時,上海和廣州的開放程度較高,進口產品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11.7%和8.8%,成都和天津的開放程度較低,分別是5.9%和7.4%。 報告認為,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而健康的勞動力市場應具有靈活性,即勞動力市場退出沒有障礙。其中,廣州領先于其他城市。廣州的企業平均只有6%的過剩工人,接近21%的非正式工人。上海居于第二位。非正式工人的比例為14%,冗員比例只有7.5%,比另外3個城市低10個百分點。成都有12%的工人是非正式工人,冗員率為20%。具體到人力資源方面,上海、北京和成都在技能和技術稟賦上較強。上海被調查企業有57%的工人得到了培訓,在人員素質方面最高,在研究和開發方面居第二位。成都的企業大約有一半的工人受到了培訓,研究和開發能力最大。北京的企業有48%的工人得到了培訓。同時,雖然廣州的培訓工人比例最高,但是人員素質和研發能力最低。這可以反映出廣州大比例的外來工人,以及企業的低技術性。而相比之下,天津的受培訓員工比例較低。此外,報告還認為金融服務對企業至關重要。調查顯示,上海的融資可利用性最強,廣州居第二,北京、成都、天津分列其后。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斯特恩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的一些地區有非常好的投資環境,并且這些地區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部分。但是,中國的各大城市間存在一些差異,中國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大國,目前應該努力開拓并擴大良好投資環境,把最優的治理結構和基礎設施建設擴展到更多的內陸地區。進行西部大開發,消除地區間的差異,將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好處,這也符合每一個地區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