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紀朝:以新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設
黨的十六大提出,今后二十年我們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十六大提出的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思路,為傳統紡織產業的改造、升級,為紡織工業加快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紡織工業由國家、企業、個人以及其他渠道投入了大量資金,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僅從1998年到2001年的4年間,固定資產投資就達711億元,這些投資使紡織工業的裝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大批落后裝備被淘汰。國內外新型的紡紗、織布、針織與新設備越來越多地被企業所使用,這對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產品附加值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新型設備也為信息化提供了“接口”。
但是,應該看到,加入WTO以后,我們的加工制造企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為,我國企業所具有的許多優勢,是傳統意義上的優勢,這些優勢在不開放或半開放的年代十分明顯,并會成為企業獲利的資源。但在開放的年代,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僅靠這些傳統優勢,不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使兩者結合起來,傳統優勢就可能喪失,企業就有可能被淘汰。在信息時代,信息是資源,信息的獲得、加工、利用是一個企業決策的基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紡織工業對信息作用的認識,還是比較到位,比較超前的。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就成立了計算機學組,研究、總結計算機在紡織配棉、管理上的應用;90年代,在服裝設計上大量使用CAD/CAM,對提高服裝設計的水平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近幾年,企業網站建設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紡織企業具有獨立域名網站6341家,其中服裝企業2635家,棉紡織企業1911家,染整企業626家。行業網站有近200家,如中紡網絡、中國化纖經濟信息網、中國化纖網等每天發布大量紡織經濟、市場、技術信息。這些網站形成了互補的優勢,有綜合性的、有專業性的、有區域性的、有全國性的,企業可以在這些不同的網站獲取所需的信息。有人認為,網站是不是太多了,其實,不是多與少的問題,而是要辦出特點來,辦出時效來,辦出信譽來。
從十六大精神的要求來看,紡織企業對信息化的利用還是粗淺的,與國際上的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人們在觀念上的差距,正是會議要解決的重點之一。有的企業老總說,我們十分重視信息化工作,企業計算機買了,管理軟件、財務軟件上了,請了人,上了網,制作了自己的網頁。我想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這些投入什么時候能收回來。這恐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想法。要知道,企業信息化就是要建設企業內部的各個系統,讓它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企業信息化就是要建設企業與外部的一切聯系,讓它們完全接軌,并不斷調整自己,適應需要;企業信息化,就是要從企業管理入手,才能實現先進的信息時代管理模式下的現代化管理。
加入WTO后的第一年,紡織行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和市場空間,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陰影沒有完全散去的時候,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今后,紡織行業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必須按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也就是用高新、實用技術改造武裝傳統產業,提高紡織行業的綜合競爭力。今后的企業,無論是加工產品,還是技術創新,都必須是信息先行,否則就會做無用功,或比別人晚生產出市場需要的產品,而進入不了市場。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信息成為生產要素,成為一國或一個企業戰勝競爭對手的致命武器,因此,我們的企業必須看清這一新形勢,充分利用信息,把簡單的、互無聯系的、表面的信息資料連接起來,“化”起來,形成網絡,用信息化和高新技術改造、武裝紡織工業,整個紡織工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紡織生產大國成為紡織生產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