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業能否"一枝獨秀"?
近年來,中國電信業在全球市場一片低迷的環境下卻能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深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時,中國電信業能否繼續“一枝獨秀”的強勢,也引發全球的關注。
在當前世界電信業的一片蕭瑟之中,中國電信業要保持強勢,的確面臨新的市場環境 ,尤其WTO帶來的挑戰,中國電信業也確實面臨一系列的嚴峻壓力,如用戶增長趨緩、電信業投資減速等。但這些事實上很大程度上只是正常的產業調整,是中國電信業適應WTO后新環境的全方位的結構調整。基于此,雖然中國電信業遭遇著這些挑戰,但是,繼續保持強勢的發展仍然是可能的,中國電信業的淘金遠沒有結束。
據信息產業部最新統計數據,今年1~10月份,全國通信業務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4.3%,增幅與上年基本持平,高于全國工業增加值12.3%的增幅。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全國電話用戶新增7931萬戶,不但提前完成7600萬戶的全年計劃目標,而且使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05億,列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新增2809萬戶,達到2.1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新增5061萬戶,達到1.95億戶。互聯網用戶新增930.8萬戶,達到4587萬戶。專家分析說,中國通信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電話需求依然旺盛,用戶增加快,預計今年新增用戶數可保持上年9400萬戶的水平。喜人的成就固然招來喝彩,但是,理性的反思、戰略的考慮也在繼續。
中國電信業在陽光普照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挑戰的陰霾威脅,不冷靜全面地思考中國電信業的未來前景,很可能就會導入不必要的誤區。具體分析來看,影響中國電信業持續發展主要有如下挑戰:
首先,市場監管方面,要面向WTO后的新環境為電信業注入新活力。WTO帶來更加全面的市場競爭,電信監管必須面向新環境、適應新格局。事實上,現在我們的電信監管確實面臨新的體制問題,比如在電信分拆以后,如何培育有效競爭市場,以及下一步有效競爭的建立,如何保持電信監管政策的持續和穩定等。同時,原有政策面臨調整,非對稱管制、普遍服務機制的重新確立,都是擺在中國電信業政府監管面前現實的課題。當然,在這些方面,中國正在積極務實地推進,在保持穩健發展的原則下,明年中國信息產業部的總的監管方針不會改變。同時,對于部分政策也將適時地進行調整,而適應WTO的法律框架將會有所進展,資費政策在一步步地走向市場;《電信法》開始擺上桌面。另外,普遍服務機制有可能出臺,已經討論很久的普遍服務基金也很可能將落到實處;全業務牌照按照現在情況來看也將發放,全業務競爭即將展開;非對稱管制政策也將會有所松動,從而為真正實現公平有效的市場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總之,中國的電信監管將會繼續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監管之路。
其次,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市場競爭還不夠理性,互聯互通和惡性價格戰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運營商間低效競爭帶來的互挖用戶,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流失,也帶來了大量低端用戶,成了電信業持續發展的最大隱患。而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經營機制,現代企業制度要加快實現。同時,運營商也要站在產業戰略發展的高度考慮現實的市場運營和競爭,“做大蛋糕”而不是僅在原來的小“蛋糕”上互相爭搶,這樣搶到最后只能是大家都挨餓。另外,要摒棄“粗放”的發展模式,謀求更加高效的發展,尤其在語音業務向數據業務過渡的大趨勢下,電信運營商面臨著更多的市場機遇。運營商應放遠眼光,積極進行業務創新,謀求持續高效發展。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監管的有效跟進。
再次,中國電信市場的業務創新還不充分,與國外運營商相比還存在距離。中國電信業現在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電話用戶的始終高速增長,正如前文所指出的,今年1~10月份,全國電話用戶就新增了7931萬戶。不可否認,在目前語音業務仍占主導的市場上,爭取用戶仍然是盈利的基礎。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樣高速的用戶規模增長對運營商的利潤貢獻卻在漸漸降低,這不能不引人深思。大量低端用戶的涌入是擺在運營商未來發展面前的現實難題,是必須邁過去的檻。而方法就是告別低效的市場開發,積極進行業務創新、提升服務價值,尤其應該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商業用戶上去。現在中國的企業信息化還在不斷前進,運營商應該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完善的方案,將服務的能力向企業內部延伸,這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美國大部分公司利用網絡來開展業務,管理企業。如花旗銀行等,不但可以把廣域網外包,局域網外包,甚至把它的數據庫也外包。中國的企業與之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發展的空間很大。
最后,國外企業和民營企業如何進入電信業也沒有確定的模式。這個問題是適應WTO后的全面市場競爭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對國外運營商如何準入、如何監管都要在WTO的總體方針下考慮中國市場的現實國情;而對于民營企業,中國和歐美不一樣,歐美在進行國有電信公司民營化改造時,首先它就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市場經濟的基礎,這種過渡很容易完成。中國是不可能走國外國有電信公司民營化的路。國務院體改辦研究所史煒就認為:現在,中國的民營企業進入,可能更多地會采取在國有公司股份制改造過程中,以發起人的身份認購其股份。民營資本的進入應采取溫和進入,不要硬性進入。如果硬性進入,會兩敗俱傷,而且市場基礎不足。
當然,不能因為存在這些現實的挑戰就對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前景心存悲觀,那樣,只會導入另一種盲目。事實上,中國電信業這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充分顯示了中國電信市場的增長潛力。回顧中國電信業的發展軌跡,可以說,繼續沿著這樣的高速度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
首先,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是電信業繼續騰飛的最強支撐。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在財富全球論壇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今后還能維持高增長速度。中國GDP不僅能夠繼續增長20年,甚至再增長40年也沒有問題。世界銀行也稱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GDP貢獻已經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同時,預計2003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各方面條件仍然好于上年,2003年中國經濟將承接2002年的發展勢頭,保持較快增長,GDP有望增長8%,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就是刺激電信市場需求的最強動力。
其次,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將繼續蓬勃興起,電信業潛在需求還很大。尤其“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這樣,我國政府的電子政務工程和企業信息化工程將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為2003年的電信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同時,中國的電信業發展水平相對不平衡,東西部差距依然很大,而且電話普及率還很低。隨著西部大開發的緊張推進,中西部地區的信息通信建設必將帶來更多的用戶增長。另外,現在我國的人均GDP只有800美元,相比中等發達國家的3000美元水平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這里自然也就孕育著龐大的電信潛在需求。所以,明年中國電話用戶將繼續高速增長,而這也是中國信息化建設得以真正實現的最強有力的基礎。
再次,電信政策的穩健和務實。中國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在“2002亞洲電信展”開幕論壇上就指出,近年來世界電信業劇烈動蕩,由持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滑向蕭條。然而,中國電信業始終保持了快速健康的發展,主要就是得益于穩健務實的政策。今后,中國將繼續致力于建立集中統一、有權威、高效率的管制機構,吸收國際上有益的立法和管制經驗,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進一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電信監管體系,以促進有效、有序的競爭。
最后,中國各大電信運營商的積極拓展也是電信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2002年,經歷了迄今為止中國電信史上最大一次分拆重組后的電信業,已經基本完成了新的競爭格局架構,開始積極面向市場創造機遇、迎接發展。這半年來,業務創新、大客戶服務、海外拓展都在逐步推進中,今后,電信運營商的市場化運營只能繼續推進,各種積極的營銷措施將會積極刺激市場潛在需求的發展。同時,隨著數據業務發展的漸漸加快,今后,電信網絡的高效開發將越來越多,拓展面也將打開更大的空間。總之,諸多因素都在積極促進中國電信業的持續高增長。
總之,中國電信業繼續一枝獨秀仍然可以繼續,但是,潛在的問題也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巨大的發展機遇。現在,中國電信市場正在經歷一輪新的結構調整,這期間出現了投資縮減、用戶增長放慢等問題,但這些正是中國電信業加快產業發展模式轉軌以實現持續發展的結果,今后將繼續走向“集約化”經營,繼續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