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可向現代物流要效益
- 在競爭加劇的市場背景下,如何贏得更多的利潤是讓企業家們撓頭的問題。目前,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廣泛地認為是企業降低物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泉”。
有資料顯示,在產品(平均)整個生產銷售過程中,僅有5%的時間用于加工和制造,其95%的時間都用于儲存、裝卸、等待和運輸。據測算,我國產品平均直接勞動成本所占比例不到總成本的10%,并且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下降,而儲存、運輸支付的費用卻占到成本的40%。長期以來,我國許多廠商把經營重點都放在生產和銷售環節上,對物流管理比較粗放。為了獲取更多的效益,他們十分重視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想方設法從這兩個環節中找利潤,卻往往對物流中潛在的利潤視而不見。隨著中國“入世”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物流服務面臨著大規模乃至全面開放之勢。對于服裝業這個深度參與國際市場全面競爭的行業,提高物流的管理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工程學院張辛可教授推而廣之,分層次解釋了服裝業中“大物流”的概念:服裝在生產線上的生產控制可認為是“小物流”。比如西服懸吊系統,中央控制臺控制每一道工序,如果在某一車位經常發生滯留,那么不是該車位人員技術不熟練,就是“工藝點”設置不合理,解決方法是撤換人員或增加工序。而從接單、設計到采購原料、裁剪、生產、檢驗、包裝成品等環節,完成一個交貨期,這是服裝的“中物流”。其中,時間和質量是服裝從原料到成品順暢流通的關鍵。若再加上入庫、配送,到服裝上貨架面對消費者的整個過程,就是“大物流”了。在到達市場終端的這些環節中,要細致到服裝存放時如何折疊,如何擺放,進庫的具體位置,某一賣場(專賣店)何時需要補充什么樣的服裝,如何保證全國各賣場貨源充足但又不產生積壓,并且及時反饋市場銷售信息,達到指導生產的目的。
張教授認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物流講究的是“物盡其流”。積壓是國內服裝業遇到的最大難題,牽涉到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一系列問題,其中物流是否通暢,即原料采購、生產到配送是否及時、有效,是關鍵問題之一,也是過去企業經常忽視的。現在電子商務的發展將現代物流送上一個新的臺階,特別是在配送環節。目前不少企業采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電子化物流管理,產、供、銷環節周期轉快,再配合特許經營模式為載體,資金有效運轉力快,效益明顯提高,使企業迅速擴張成為可能。
服裝業中品牌專賣店的蓬勃發展,使物流配送的效率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除以企業為單位建設物流配送系統外,可以嘗試社會化物流配送。據了解,一些商業批發企業和大型零售企業正在積極探索和嘗試開展社會化物流配送服務,服裝業不妨用他們的渠道,在打入賣場的同時享受完善的服務。總之,現代物流管理貫穿在產品從原材料到價值實現的始終,在科技發展迅捷的今天,位于市場前沿的服裝業完全可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向這個“第三利潤源泉”要效益。(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