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批發領域的新現象
十年前,燕莎商城和賽特購物中心在北京相繼開業,當時引得一片嘩然,為什么呢?因為這兩座商場的定位,這兩座商場的服務對象針對的是有較高收入、有較高消費能力的客戶群體,這在城市居民收入結構中是一個相對少數的群體。面對可以用侈奢來形容的商品,以及高高在上的售價,確是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可以說是超前之舉,于是成為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談資,而賽特購物中心更是因為商品價格,開業伊始就作了媒體群起而攻之的對象。塵埃落定后又如何呢?燕莎、賽特依然故我,自始至終定位于高端市場,10年后的今天,在京城百貨業群雄爭霸并且紛紛走高檔之路的今天,已然由眾矢之的演變為兩面為人矚目的旗幟,成為聞名遐邇,執業界牛耳的企業。
燕莎與賽特在10年發展之路上,除了定位為超前之作,經營手法也屢屢開北京乃至全國先河。像開放式購物,初始之時也頗遭議論,而現在已成百貨零售業平常模式。賽特的全場免費送貨、代客泊車、服裝合體修改服務等等俱都是一招先之舉;燕莎10年店慶之際,首家引入奧特萊斯業態,再作吃蟹之狀,又將給商業市場帶來一場新的競爭游戲。
綜上所述,所要表達的是想說,市場之競爭,其實乃是眼光之競爭,在高處著眼,向遠處著眼,先行看到大勢之所趨,在需求中出現,在需求中存在,勢必獲得成功。
北京流通領域有兩大態勢,一為批發,二是零售。二者之間大相徑庭,不單贏利模式之差異,而在子零售者多是規劃在先,大筆投資于后,建華堂引廠家入店;批發則是風起于無形之中,三兩商販自發而至;漸漸聚少成多,積沙成塔,遂成規模。
創業起始的不同造成了經營結構的不同。零售百貨店者引廠家人室,與生產商分利,自是選擇市場積累深厚的品牌。批發業者多以自有資金投入滾動,現金流壓力巨大,起步之時選擇的多為名氣不大的小品牌,目標是收入水平不高的二、三線城市。這就形成了百貨商場與批發市場間的差別。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出現了變化。
舉北京大紅門商圈為例,該地區是長江以北最重要的服裝集散地,初始時期,以手工作坊為主,20年時間,隨著資本的逐步積累,商品的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輻射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經營者們也已經開始走以品牌為市場導向的經營之路。這時侯,一些在批發市場中表現良好的品牌,開始迫切要求提升品牌形象,而批發市場的狀況是魚龍混雜,環境紛亂,根本無法樹立和展示起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