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家紡業呼喚“三級跳”
第一跳:創建規模工廠
應該說,海寧目前作為全國最大的家紡裝飾布產銷基地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現在海寧市擁有家紡企業1.1萬余家,從業人員3.5萬人,各類中高檔織機3萬余臺套,年產家紡裝飾布6億多米,年銷售額60多億元,名列全國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5%,名列全國第一;家紡裝飾布產品出口國家已經延伸到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30多個國家,年外貿出口額也名列全國第一;2001年新建的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海寧中國家紡裝飾城,位居全國目前家紡裝飾布專業交易市場榜首。
然而,火爆的產銷現象顯然也不能掩飾其背后日益升級的“虛火”。規模化工廠少之又少,是制約海寧家紡裝飾布產業繼續快速發展的第一個瓶頸。
長期以來,海寧家紡裝飾布產業普遍采用大戶帶力口工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即由大戶提供原料、花樣及負責銷售,加工戶負責生產的協作關系。目前在家紡裝飾布主產區許村鎮和許巷鎮,單個獨立擁有50臺織機以上企業屈指可數,相反一個自己只有10臺左右織機企業老板,擁有加工戶織機100多臺的比比皆是,有的企業外加工戶織機甚至超過了400臺。家家織機響,戶戶織綢忙,大戶帶加工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固然能夠較好地解決大戶擴大再生產缺資金、小戶信息不靈、缺銷售渠道的問題,但由于生產技術的原始,經營思路的陳舊,直接產生的危害十分明顯:企業自主開發產品能力差,很難形成符合時代潮流乃至超越時代潮流的系列,從而導致低檔產品爭著做,高檔產品不愿碰;內銷生意搶著做,外商訂單難接到的現象。“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小老板意識,嚴重束縛了海寧家紡裝飾布產業的發展。
而縱觀同樣是國內家紡業生產重地的廣東省佛山市及本省余杭、紹興等市縣,今年以來出現了一批投資規模數千萬元、自有織機超過100臺的企業,這些家紡企業著力在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上下工夫,從國外大量引進最先進的電子提花織機、劍桿織機,并將電腦花型設計、新型原料及各種復合工藝技術等先進技術普遍應用到生產中。有信息表明,今年下半年以來,紹興等地家紡出口企業發給許村、許巷出口產品加工訂單明顯減少,究其原因就在于新發展的規模企業效能在開始顯現。而一旦等到紹興等地這些新的規模企業生產基地打造成功后,海寧家紡裝飾布企業再來做擴大規模這篇文章,錯失的恐怕不僅僅是幾家企業的發展機會,可能整個產業的提升機遇都將錯過。
海寧家紡裝飾布產業要發展就必須創建規模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