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優勢迸發活力
- 新華網消息,幾年前曾不景氣的紡織業今年出現了產銷兩旺的景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初年,我國紡織業表現了初步的競爭優勢和活力。1至11月,全國紡織工業生產增長15.22%,產成品下降1.28%,利潤總額增長23.72%。
全行業的出口形勢喜人。作為出口競爭力強、市場準入度高的產業,紡織業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第一年正借勢做強。在世界貿易不景氣的情況下,截至今年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創匯額已達560.8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430.12億美元。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評論道:2002年紡織工業以自己的產業活力表明,它不僅在過去,而且在今后都是拉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不可替代的支柱性產業。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2002年,我國紡織業享受到了出口配額取消、進口原料限制放寬及關稅降低的種種利好,得以和國外同業在較為公平的規則下競爭。目前,紡織工業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開拓能力已使之成為有效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
回眸即將過去的2002年,透過紡織業一個個喜人的數字,人們更多感受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紡織業真正經歷了一場“強身健體運動”。
一年來,我國紡織業在繼續發揮傳統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同時,也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經過去年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今年的紡織業在上游原料價格上首先與國際接軌,免去了很多棉紡企業購買“高價棉”的無奈。國內各企業還紛紛苦練內功,使企業的財務、管理和銷售等期間費用趨于合理。一年來,我國紡織業繼續保持了傳統成本上的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把重點放在提高加工質量上,這是今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
隨著繼續加大以“提高面料競爭力”為重點的技術改造,我國紡織產業素質得到提高。今年前11個月,全行業引進先進技術裝備30.8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16%,創歷史新高。國內先進設備的銷售額也有近三成增長。一年以來,無論是先進技術裝備,還是紡織面料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包括一些開發研究成果等在我國舉辦的國際展覽會都空前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參展商和采購商,這都說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紡織工業主要的要素市場。
與此同時,面對一些國家頻頻出臺的貿易保護措施,我國紡織企業和行業協會正大膽地利用世貿組織賦予的權利,積極應訴,制定相關標準,打破壁壘,在世界貿易中逐步成熟起來。
在產銷兩旺的背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單價下降的問題在今年也暴露出來。1至11月,我國棉織物出口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34.48%,而出口額僅增長28.11%;出口服裝數量增長17%,金額增長11.02%。雖然單價下降有種種原因,但產品品牌競爭力弱確應引起重視。因此,把重點放在以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上,是目前我國紡織工業的當務之急。
專家認為,當前“創新”的核心在于提高紡織品服裝新產品的研發和設計水平。除了有一以貫之的新技術意識外,還要充分掌握紡織品視覺語言,把豐富的藝術想象力融于其中。另外,應注意到現代生活方式和文化現象,把握個性化審美傾向和文化多元化特點,從市場細分和產品差異中,找出我國創立品牌的有利空間,進而開創新的使用價值,搶占紡織品服裝高附加值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