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紡織服裝展會前景依然燦爛 上
繁榮時裝藝術促進品牌發展 經濟的持續增長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世紀之交的中國衣著消費市場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不同消費群體的形成,及其對衣著要求、購物環境、消費標準的選擇性帶來了服裝市場的細分和立體化發展態勢,在大眾成衣消費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衣著消費層次亦漸趨分明。這既為服裝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市場空間,也給成衣企業的經營帶來轉型的壓力。面對成衣市場的時尚化、高級化,以加工和產品經營為主導的初級形態的品牌經營模式將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競爭,取而代之的將是以設計經營為主導的品牌企業。
在今后較長的時期內,中國一方面將繼續保持成衣加工的優勢,充當全球服裝業理想的加工生產基地;另一方面將在加工貿易的基礎上不斷擴大一般貿易和品牌貿易,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組織的中國國際時裝周經過五年的探索與完善,定位日益鮮明,功能也日益顯現。中國國際時裝周正是展示創新成果,樹立品牌形象、傳播企業文化的專業平臺,主辦者為了順應中國服裝企業品牌發展的需要,廣泛而又深入地研究了發達國家品牌經營的成功之路,適時創立了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宗旨與目標就是:營造一個國際時尚和世界時裝業聚焦的中心,并以此搭建一個品牌展示、設計創新的舞臺,從而帶動中國服裝業的產業升級和時尚消費。
經過多年的醞釀、籌備,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為時裝產業的提升所實施的兩項舉措,使得中國服裝業與世界的連接更加緊密,而世界目光的注視也使得中國國際時裝周大踏步地邁向國際化。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日本時尚協會、韓國時裝協會聯合發起成立的亞洲時裝聯合會成為2002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事件。同時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辦成立的“中歐面料與服裝合作俱樂部”也在2002時裝周中露面。這為國內與國際間的紡織服裝企業在貿易方面創新良好商業環境與協作關系奠定了基礎。 依托會展推動經濟發展 廣東省中山市政府始終堅持依托會展活動推動經濟發展這一原則,從2000年起連續三年成功舉辦3屆沙溪休閑服裝節、中國休閑服裝博覽會,效果明顯。由于會展知名度很高,形成了品牌優勢,企業形象因此得以提升。最近舉辦的首屆大涌牛仔服設計大賽也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
主管工業的常務副市長吳銳成指出,我們搞會展,不是單純搞會展經濟,而是為企業發展、城市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在籌備舉辦首屆沙溪國際休閑服裝節時,市政府就明確提出了“四個一批”的要求。一是要有一批新的項目落戶本地,會展是招商引資的形式,是投資環境的推介,政府追求的是這個目的。二是要有一批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企業在會展這個平臺上增長見識、提高水平,短期內達到快速發展目的,擴大企業規模。三是要有一批產品成為名牌。會展是市場競爭的集中展示,短兵相接、面對面的較量,企業才會迅速成長。四是還要結識一批新的商家、開辟新的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 同時中山市政府發揮紡織服裝行業協會作用,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辦法,組織企業到香港和國內其他地區參加展覽,加強業內交流,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發揮展會作用樹立企業形象 2002年國內紡織服裝方面的展會可謂五彩繽紛、高潮迭起,令業內人士應接不暇,業外人士眼花繚亂。涉及紡織各個領域的展會,展示了中國紡織經濟在“馬”年的奔騰之勢。眾多的外商無論是參展還是客戶云集國內展會,帶來了產品,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蓬勃發展的信心。
中國加入WTO第一年,紡織抓住了機遇,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特別注意的是,除了全國性的行業展會外,不少有特色的地方展會也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人氣興旺,生意興隆,而這些地方展會的背后是一個又一個紡織產業集群的快速形成,經濟拉動展會,展會促進經濟,國內的紡織服裝業走進了新時代。相比之下,國外展會太少,但不知是宣傳力度不夠,還是世界經濟恢復緩慢,總之略顯平淡。 去年10月中旬在北京舉辦的國際紡機展,令人印象深刻。展會前三、四個月已經顯現出“火爆”,國內外參展商積極進入,都想乘中國紡織經濟提升之勢,抓住機遇,一顯身手。觀展的客戶則是吸引了各路英豪,既有那些通過改制獲得發展的國有企業,更有幾年來高速增長的民營企業,還有不少過去純貿易客戶也來到展會,他們期望通過工貿結合為貿易的發展奠定基礎。這次紡機展為國內紡織設備的改造提升掀起了一個新高潮,資金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結合,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正在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