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織行業需厚積薄發
- 回顧2002年我國色織、牛仔紡織服裝市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上半年國內色織布和牛仔布面料幾乎達到供不應求的地步,企業產銷兩旺,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然而到了下半年,特別是進入9月中下旬以后,由于受8月份以來國內棉花價格一路跳漲的影響和9月末美國西海岸“封港”事件的沖擊,國內色織、牛仔紡織服裝行業產銷情況發生了逆轉,特別是廣東市場每況愈下,行情惡化加速,直至11月份行業出現了近年少見的艱難局面。
因此,在我國加入WTO后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里,讓人不禁引發我國色織、牛仔布行業到底是投資“過熱”還是經濟“泡沫”,是否需要新一輪“洗牌”。
在此,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思考2003年色織、牛仔布行業發展的背景,尤其需要尋求新一輪發展的動能,迎接國際品牌涌入的沖擊。
打破誤區
尋求思路上的突破
色織行業是我國傳統行業,涉及紡、織、染整等多個專業,因其較高額的利潤回報,行業競爭激烈,同時我們看到牛仔布行業經過近年來的跳躍式發展,也已經逐漸失去了昔日的生機。
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勢壓力下,我國色織、牛仔紡織服裝行業再度依賴單純的數量型增長和簡單的規模性擴張顯然已不適應形勢的演變。
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立快速反應的市場機制,積極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至關重要,尤其在高質量、高附加值終端產品上下功夫,盡量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目前,我國色織行業生產能力約30億米,實際年產量也已經達到20億米,其中牛仔布約10億米,年進口色織布含進、來料加工約4億米。鑒于國外色織、牛仔紡織服裝企業快速增長的勢頭,以及國內外市場容量限制,色織、牛仔布行業不宜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尤其是在擁擠不堪的中低端產品和過渡產品的生產能力上。
色織行業是個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廣,是個多道工序、采用多種設備的深度加工行業??椢锝M織上的變化日趨增加,過去牛仔布是常規的1/3右斜紋,而近年1/2斜紋、平紋和大、小提花也大量應用在牛仔布生產上。色織布的組織變化更是頻繁,除了常見的平紋、斜紋、小提花外,大量交叉應用的復雜組織、凸條組織和大提花組織也在色織布的生產上有所體現。
因此,再在織物組織的變化上苦苦尋求賣點已經很難,這就需要我們大力采用成熟的技術,應用新穎的原料,實現多元組合原料性能和價格上的互補。除了傳統的棉毛絲麻及差別化纖維,可以大量使用天絲、莫代爾、竹纖維、天然彩棉、杜邦“超柔萊卡”紗線以及我國自主開發的大豆蛋白質纖維等。
實施市場多元化
拓寬外貿發展渠道
近幾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增長主要是對非設限地區的增長,但同時受制于配額,色織業我國加入WTO以后,出口再度大幅增長的能力受ATG一體化限制,增長不會明顯上揚。因此,應在鞏固主銷市場的同時,主動拓展澳洲、非洲和印度等市場。并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同時提升其綜合競爭能力,打造核心競爭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