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棉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天然彩色棉自古有之,棉花的祖先野生棉纖維常常帶有棕褐色或其他顏色。幾千年來,美洲的印地安人一直種植天然彩色棉。野生彩色棉經過長期的栽培、馴化、選擇后就一直被人們種植和利用。我國一些古代的農書上就有關于天然彩色棉的記載。據報道,18~19世紀(大約明、清)我國種植過的一種天然彩色棉花,用其纖維手工加工的紡織品被稱 作“紫花布”。紫花布是大眾衣料,產地為江南地區,尤以上海松江生產的最著名。1819年出口到美洲、歐洲及東南亞等地的上海松江棉布和江、浙一帶的紫黃色棉花紡織成的紫花布就達330多萬匹,曾是公元18、 19世紀風靡英國的紳士時髦服裝。這種天然有色的紫花布顏色質樸,在歷史上深受手工紡織者歡迎和大眾的喜歡。但是至20世紀初期,天然彩色棉的商業性種植在亞洲、非洲、中美洲、南美洲基本上銷聲匿跡,只能在基因庫中找到作為資源的種子標本;仍保留少量種植的只有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法國人后裔部落以及居住在秘魯北部的莫奇卡印地安人。
彩棉---研發現狀
目前已經開展天然彩色棉種植、研發和生產的國家共有27個。包括中國、美國、土耳其等。美國的SALL YFOX女士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天然彩色棉商業育種的人。她從1982年就開始了天然彩色棉的種植和研究。 198 8年她獲得了第一批可機器紡織的天然彩色棉。美國的天然彩色棉開發企業大多數是分散作業,種植、紡紗、織造、成衣、銷售,每道環節獨立經營,缺乏產業化運作和協調,在天然彩色棉的經營上處于無序狀態,天然彩色棉生產粗放,主要靠機械化生產,缺乏田間精細管理,彩色棉單產低,生產成本高。在美國個別地方彩色棉的種植并不受到歡迎,主要擔心一旦種植會造成彩色棉與白棉的混雜。
在國內開展天然彩色棉種植、研發和生產的省(自治區)共有15個。新疆是我國種植天然彩色棉最多的地方。目前,我國天然彩色棉的產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全世界彩色棉育種和研究工作始于60年代末。我國對天然彩色棉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20世紀70年代初,全國就有10多個大專院校、科學院所及一些省份從事天然彩色棉種子資源的征集和育種工作。
目前國內許多省份的研究單位對天然彩色棉的研究工作充滿了極大的熱情,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專門立項研究。進行天然彩色棉紡織品試制或加工的企業眾多,我國天然彩色棉紡織品已由最初的彩色棉普梳、精梳環錠紡紗線、氣流紡紗線、機織面料、針織面料,擴大到毛巾、浴巾、方巾、毛巾被、浴衣、線毯、 絨毯、床品、內衣、內褲、襪子、帽子、T恤衫、文化衫、背心、襯衫、線衫、睡衣、文胸、休閑服、時裝裙、童裝、嬰幼兒系列服等等紡織成品。而且一系列高科技彩色棉紡織品陸陸續續相繼開發出來,如彩色棉納米防菌抗臭彈力紗、彩色棉遠紅外丙綸襯衫面料、彩色棉與羅布麻混紡保健面料、彩色棉與大麻混紡休閑面料等等。目前天然彩色棉可紡品種已經達到或接近白棉的水平,即天然彩色細絨棉適紡范圍為:精梳紗>14.5tex(<40s),普梳紗>18.2tex( <32s);天然彩色長絨棉適紡范圍為:精梳紗>9.7tex(<60s)。如果要紡更高的紗號,則和白棉一樣要與高等級的長絨棉混紡。
彩棉---發展潛力
天然彩色棉是一種天然具有色彩的棉花,在紡織品加工中無須染色,從而減少了加工工序,相應減少了污水的排放和對污水的處理,避免了加工時對水資源的污染和禁用染料、有毒助劑對人體的危害及對環境的破壞,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天然彩色棉紡織品加工的生產全過程采用無毒、低毒的化學助劑和無污染的工藝及設備進行工業生產,實現了紡紗、 織布、后加工、成衣“無過程污染”的加工,整個生產過程既不污染環境,也不被環境所污染,不像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一些綠色纖維在形成服裝的全過程中仍然無法避免過程污染,因為此類纖維在紡紗、織成坯布后仍要通過染色等過程才能加工成服裝。天然彩色棉紡織品的原料可以再生,廢棄物可以通過再生得到再利用或堆埋達到自然降解或進行焚化等方法處理。